转换期内可转债风险与溢价分析——来自中国可转债市场的实证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uppdrag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转债是我国近年来引进的为数不多的西方金融创新产品之一,是一种介于公司债券与普通股票之间的混合金融衍生物。投资者具有在将来某一时间,选择是否按照一定的转换价格将可转债转换为公司普通股票的权利。可转债价格在市场上的表现出来受其公司基本面的影响外,还受其具体条款,利率水平,到期时间,转股情况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在市场上的表现具有相应复杂性,同时显现股性和债性。 由于国内可转债条款设计的复杂性和目前没有卖空机制的市场环境,并且市场上所有交易的可转债品种都已经进入了可转换期,可转债的市场行为远没有理论描述的那样理想。所以本文以研究可转债这一兼具股性和债性特征的衍生品种为出发点,从可转债进入可转换期这一角度,对进入转换期的可转债转换溢价进行分析。利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对溢价分布进行估计,捕捉不同可转债品种溢价分布的差异,并尝试解释这些差异,希望能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实证表明:1、仅从可转债风险值考虑,可转债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投资品种。但特别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实证结果指出在中国可转债市场上,处于实值状态并且标的股票收益率方差高的可转债品种将更多的显现其股性,可转债的低风险高收益的特性将被其高风险高收益的股性所替代。2、进入转换期后的可转债溢价分布复杂多变。特别向下修正条款,回售条款等或有期权一旦触发将释放巨大价值,因此对进入可转换期的可转债溢价会产生巨大影响。除此之外,市场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对可转债价值认识的分歧也会对可转债的转换溢价产生明显的影响。3、可转债市场的流动性远比事先认为的要小,流动性风险大到以至于影响到可转债套利过程的实现。所以上文实证结果可以说明市场存在着无效的因素,但考虑到流动性因素,不能轻易断定可转债市场存在非理性行为。4、进入转换期后,可转债折价现象的存在,以及投资者期望对路径期权价值的影响,解释了为什么国内学者,无论用期权定价模型或者数值算法,对进入转换期后的可转债定价都无法获得理想结果。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总量迅速上升,与此同时,社会需求总量却因为各种因素的制约而没有能够同步增加,导致大学生的就业率下降,大学生就业压力凸现。对我国而言
后发优势理论指出,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处于经济绝对劣势地位的同时,又会获得一种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这种后发优势完全由于其落后的经济地位产生,它主要来源于后发国家对发
从1996 年开始,中国从原油净出口国变为原油净进口国,此后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包括原油和成品油)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2004年,中国原油和成品油净进口量达到创记录的1.437 亿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