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将人们联系在一起的一条隐形纽带。它帮助我们了解传统并赋予我们身份特征。一直以来,中国以其灿烂精深的文化闻名于世。然而,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到底如何?过去两百年间,中国文化在西方影响力有何变化?哪些中国文化在世界哪些国家和地区传播较广?以往的研究对上述问题并未给出定量的回答。本文从“文化组学”的视角出发,旨在通过研究中国文化关键词的频率来量化中国文化在英语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文化组学”方法是指收集大量的数据和文本,通过定量方法来分析人类文化的历时和共时变化。本文选取187个中国文化关键词,将其分为世界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经典著作、当代社会制度和政策、名人、城市、传统节日和日常生活这八大类。本文以“谷歌图书语料库”和“全球在线英语语料库”作为数据来源,对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历时演变和共时变异进行研究,借此窥探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变化趋势及背后潜在的影响因素,同时试图探析中国文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当下影响力差异。具体来说,在历时研究中,我们使用“谷歌图书语料库”检索文化关键词并提取数据。“谷歌图书词频阅读器”可将语料库中关键词的使用频率变化以曲线图形式进行可视化呈现。在共时研究中,我们使用“全球在线英语语料库”检索文化关键词在20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使用频率,通过计算和分析这些地区文化关键词的使用频率,揭示中国文化当前影响力的分布特征。历时研究部分表明:首先,十九世纪,西方世界最先关注到“世界遗产”、“中国经典著作”和“城市”这几个类别的文化关键词。二十世纪以后,“世界非物质遗产”、“传统节日”、“名人”、“当代社会制度和政策”以及“日常生活”类的关键词开始在西方产生影响。这种现象表明,英语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经历了一个深化的过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显到深入。其次,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八大类文化关键词的国际影响大幅度上涨,这意味着中国在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扩大了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相互交往与文化交流。再者,诸如战争等重大事件会直接对文化影响力产生影响。这体现为重大事件影响随后的一段时间内关键词使用频率的上升和下降。重大历史事件(如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以及新中国的成立)和重要制度和政策的实施(如改革开放政策)等,往往会刺激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同样,中西之间的紧张局势和冲突则通常导致文化关键词遭受“冷遇”,包括抑制和审查以降低其影响。共时研究部分结果显示:首先,“城市类”关键词和“日常生活类”关键词在各个地区都发挥着最大的文化影响力。在“城市类”关键词中,“北京”、“香港”和“上海”影响力位列前三。重大国际赛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香港网球公开赛、广州亚运会均助力于提高这相应城市的世界知名度及认可度。“日常生活类”关键词中,除香港地区外,“茶”、“熊猫”、“豆腐”、“普通话”和“乒乓球”影响力最大。再者,在这20个国家和地区中,“名人类”、“世界遗产类”、“传统节日类”,以及“当代社会制度和政策类”文化关键词影响力排名第二。“名人类”文化关键词中,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影响力最大,政治家的影响力位居第二,而中国古代诗人和当代作家的影响力最小。“当代社会制度和政策类”文化关键词中,西方国家(指北美、欧洲和大西洋国家)和东方国家(指亚洲国家)的关注点并不一致。西方国家重点关注“独生子女政策”,而东方国家和非洲国家以及香港地区则专注于“改革开放政策”。最后,西方国家、东方国家以及非洲国家对“中国经典著作”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的文化关键词关注较少。这表明西方人更多关注具体和物质层面的中国文化。相比之下,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抽象和精神层面几乎没有重视。从理论意义而言,本文展现了如何通过语言的演变和变异来研究文化的演变和变异。同时文化组学也揭示如何识别和分析人文学科中的模式。从研究方法而言,本文结合语料库语言学和定量分析方法,提供了量化抽象概念(如文化影响力)的方法。从现实意义而言,本文揭示了中国文化在英语国家影响力的历时演变和共时变化,以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