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课程观调查研究——以南京市四所小学为例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jk38830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观主要是人们对课程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反映了人们对课程本质的理解。同时,人们对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实施等方面的认识和看法也影响和充实着其课程观。教师课程观是教师基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历形成的,并且随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发展。教师课程观不仅影响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态度、参与课程实践的水平,而且还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  本研究以南京四所小学的部分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将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相结合。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小学教师课程观总体水平有较大发展,但这种发展处于较浅层次,并且在对课程观各构成要素的认识上,也存在着不均衡性。  在课程本质观上,绝大部分教师认识到了学生在课程中的地位,一半以上的教师接受了课程的经验本质观。在课程价值取向上,教师对学校课程价值的认识比较理智,“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两种思想都占有较大比例。在对课程设计的理解上,大部分教师具有了教学目标整体设计的意识,认识到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尊重学生的生活。但是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的课程结构整体意识相对比较欠缺。在对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的认识上,几乎所有教师都认识到教师并不只是执行者的角色,而是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对课程评价的认识上,大部分教师认识到应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意识到课程评价内容的多元性、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也还有不少教师的认识与新课程理念存在较大差距。在对参与课程管理的看法上,大部分教师对自身开设校本课程的能力较有信心,但对课程专家比较依赖。  教师课程观的形成受众多因素的影响。首先,学校参与课程改革的程度、教师间合作交流的氛围以及教师的考核制度都影响着教师课程观的形成;其次,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对课程专业知识的重视程度,制约着教师课程观的发展;再次,教师自身的个性因素以及参与新课程的实践经验对其课程观也有影响。另外,新课程内容本身与教学实践的反差以及培训方式的片面对教师课程观也有一定影响。  为了促进教师课程观水平的提升,可以采取以下途径。第一,深入推进新课程的培训方式,以提高小学教师课程实践的水平;第二,师范院校应主动调整课程设置,增加课程专业知识的比重;第三,学校应建立起积极开放的学校制度和文化,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最后,广大小学教师自身也需要从多方面不断提升自己。
其他文献
江南武术教育史研究是江南武术文化史研究和中国武术教育史研究的细化深入研究。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等方法,以江南武术教育史为研究对象,进而研究探讨
摘 要:开展新形势下的小学后勤管理工作研究对促进小学后勤管理工作的高效落实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针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新形势;小学;后勤;管理  长期以来,对于新形势下小学后勤管理工作的实施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应有重视,这样的状况不利于新形势下小学后勤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因此,本文以此为视角对相关问题展开了尝试性研究。  一、制订后勤管理工
当前,对话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精神追求。对话教学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
期刊
教育作为与人类共生的一种“事物”,从古至今人们还没有给其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顾明远先生曾说:“可能世上最普遍的事物,对它下定义是最难的,教育这个活动再普遍不过了,
信息技术课程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主要是由计算机程序语言与各类工具软件的操作使用组成。深入考察中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陈日亮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他在近半个世纪的语文教学历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他执着于追求语文教育的真谛,执着于走经验型、实证型的教学路子。在他将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