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研究我院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情况及其耐药现状,分析儿童病区分离株与成人病区分离株耐药情况的差异,为有效治疗鲍曼不动杆菌在不同人群中引起的感染提供用药指导;
2.研究Ⅰ类整合酶和Ⅰ类整合子在医院感染鲍曼不动杆菌中的分布及其携带和表达的耐药信息;分析儿童与成人及多重耐药组与泛耐药组菌株中Ⅰ类整合子的携带和表达的差异;
3.对我院及附属第一医院的医院感染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同源性分析,明确我院是否存在医院内感染的克隆传播,同时分析两医院之间是否存在交叉传播感染。
4.对医院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毒力因子进行检测,分析儿童病区和成人病区分离株毒力因子的差异,研究其与菌株来源、同源性及Ⅰ类整合子之间的关系。
方法:
1.收集我院2008年1月~2009年6月从临床各类标本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共473株,采用Kirby-ABuer(K-B)法进行药敏实验,并用WHONET5.4软件分析其耐药谱。对下列7类抗假单胞菌的药物(抗假单胞菌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单环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碳青霉烯类和粘菌素)中的5类耐药的为多重耐药(Multidrug-resistant,MDR)菌株;对除粘菌素外的其它常用抗菌药物全部耐药的为泛耐药(Pandrug-resistant,PDR)菌株[4]。
2.采用煮沸法提取医院感染鲍曼不动杆菌菌株的核酸DNA,以特异性引物扩增第Ⅰ类整合酶基因和第Ⅰ类整合子全基因组,以确定其在医院感染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中的分布;对部分菌株进行克隆测序,分析其携带的耐药基因盒情况及其表达的耐药信息。
3.RAPD-PCR技术研究医院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包括菌株间的同源性和分型,用NTSYSpc2.10软件绘制菌株间关系的树状图,明确是否存在医院感染的院内流行以及医院间的交叉传播。
4.通过明胶酶检测、蹭行运动、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甘露糖抵抗的血凝抑制试验及对Hep-2细胞的粘附和诱导凋亡五个方面分析医院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致病力。
结果:
1.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来自儿童病区的分离株耐药率普遍较低,除氨曲南耐药率稍高外(37.6%),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都在15%以下;儿童病区与成人病区分离株的耐药性有显著性差异(P<0.05)。成人ICU分离株(占55.2%)除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稍低外(6.7%),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50%以上。ICU分离株与普通病房分离株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其它16种抗菌药物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ICU分离株的耐药率均高于普通病房分离株。共检出67株多重耐药菌株(占53.5%)和81株泛耐药菌株(占17.1%)。
2.135株医院感染鲍曼不动杆菌检出102株携带Ⅰ类整合酶基因,阳性率75.6%,54株扩增出第Ⅰ类整合子相关基因,扩增阳性率为40%。整合子阳性菌株的耐药率普遍高于整合子阴性菌株,两者之间对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亚胺培南、复方新诺明和哌拉西林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儿童病区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Ⅰ类整合酶和Ⅰ类整合子的携带率(分别为18.8%和0%)显著低于成人病区分离株(84%和45.4%),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泛耐药菌株整合子携带率(81.1%)明显高于多重耐药菌株(16.4%),两者在整合子携带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Ⅰ类整合子扩增产物电泳后按产物分子量大小及产物种类可分为三种型别(1)一种产物,分子量约为2200bp。(2)两种产物,分子量约为2200bp和800bp。(3)三种产物,分子量约为1800bp,700bp和400bp。对部分菌株的扩增产物克隆测序后发现Ⅰ类整合子上携带有八种耐药基因盒,分别为catB8,arr-3,aacA4,aadA1,aac(6’)-Ib,aac(3)-Ia,qacE和blaIMP-2。
3.RAPD扩增结果经NTSYSpc2.10软件分析,绘制出菌株间关系的树状图显示我院及附属第一医院医院感染鲍曼不动杆菌存在10种不同基因型,本院医院感染菌株以A、B、E型为主,附属第一医院以H和J型为主,这五个基因型占本次调查菌株的82.96%。D型与A型亲缘关系最接近,两者同源性为95.2%,H和J型与A型亲缘关系最远,仅存在54.0%的同源性。
4.135株鲍曼不动杆菌均未检测到明胶酶活性;儿童病区与成人病区分离株在蹭行距离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儿童病区分离株的蹭行能力较强;鲍曼不动杆菌仅11.1%的菌株可以形成生物被膜,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与标本来源、菌株的基因型和病区分布均无相关性;在D-甘露糖存在条件下,有37株(27.4%)鲍曼不动杆菌与O型红细胞发生凝集,83株(61.5%)与AB型红细胞发生凝集。在无甘露糖存在条件下,10株(7.4%)与O型红细胞发生凝集,均不与AB型红细胞发生凝集。血凝结果与标本来源和病区分布无相关性;菌株对Hep-2细胞的粘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以分散形式粘附在细胞周围,另一种是在细胞的某一局限区域粘附,细胞周围细菌的粘附数量不同菌株有很大的差异;所有菌株均可诱导Hep-2细胞发生凋亡,但在引起的细胞形态学变化和凋亡的时间上略有差异。
结论:
1.分离自儿童患者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敏感,药物选择范围广;医院感染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占53.5%),只有头孢哌酮/舒巴坦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和氨基糖甙类药物效果差,泛耐药菌株(占17.1%)仅对多粘菌素敏感,临床治疗面临严峻挑战。
2.Ⅰ类整合酶在儿童病区鲍曼不动杆菌中的携带率较低,在多重耐药和泛耐药菌株中分布广泛;泛耐药菌株中整合子携带率高,与其耐药谱广的表型检测一致,证明Ⅰ类整合子在细菌耐药性产生和播散中起重要作用;对部分菌株整合子部分克隆测序检出八种耐药基因盒,基因盒模式为aacA4-catB8-qacE,arr-3-aacA4,aac(6’)-Ib-aac(3)-Ia-orfX-aadA1-qacE,aadA1-qacE和blaIMP-2。aacA4,aac(6’)-Ib,aac(3)-Ia和aadA1基因盒均产生氨基糖苷类修饰酶,介导对氨基糖苷类和几乎所有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耐药;catB8编码氯霉素乙酰转移酶,导致细菌对所有氯霉素类药物耐药;arr-3基因盒与利福平的钝化效应有关,介导细菌产生利福平核糖基化转移酶,表现为对利福平耐药。blaIMP-2产生IMP型金属β-内酰胺酶,水解包括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内的绝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3.同源性研究发现我院存在A、B、E三型鲍曼不动杆菌的院内流行,其中E型主要在新生儿科内局部流行,A、B两型涉及科室广泛,但主要集中在重症监护病房。通过流行病学分型并结合病案资料分析,将传染源定位于F06和D06病区,定植/感染病人未及时隔离是造成两型菌株院内流行的重要因为之一。附属第一医院的ICU和呼吸科主要存在H和J两个基因型的院内传播。两所医院菌株之间存在基因型的重叠,故存在交叉传播现象。
4.鲍曼不动杆菌总体毒力不强,不产生明胶酶;其蹭行能力较弱;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不强(阳性率仅11.1%);鲍曼不动杆菌的菌毛多为甘露糖抵抗型(O型红细胞的阳性率为27.4%,AB型红细胞的阳性率为61.5%);鲍曼不动杆菌对Hep-2细胞的粘附以局部粘附和细胞周围广泛粘附两种形式存在,并且可以诱导其发生凋亡。儿童病区和成人病区分离株在蹭行距离和细胞粘附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各毒力因子与菌株的标本来源和基因型无相关性。Ⅰ类整合子上未携带任何毒力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