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价是语言学的重要基本概念,很多学者对评价进行了研究,其中,将评价应用于语篇分析研究的代表人物是马丁,他提出的评价理论构建了完整的语篇分析模式。但是,该理论主要依赖显性词汇评价建构意义,忽视了隐性评价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隐性评价的关注越来越多,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语篇和新闻语篇。新闻语篇一再强调公正客观,实则传递报道者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因此蕴含丰富的评价意义。 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权威报刊15篇报道,探究美媒对中国“一带一路”新闻语篇中的隐性资源,从而揭示文字背后的意识形态。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评价理论,研究重心是隐性评价。隐性评价从引发策略和激发策略两方面进行探讨,其中引发策略指的是语言的概念意义所蕴含的评价意义,我们重点分析及物性中的言语过程和词汇的选择;激发策略方面,重点研究强化、反期望、隐喻。 通过研究,本文力求探索新闻报道中丰富的隐性评价资源的实现方式。研究结果发现对比是一种有效的激发策略,完善了White的新闻语篇评价框架。研究发现,引发策略方面,新闻报道者多使用中性转述动词和具有消极意义的词汇论述中国政府和“一带一路”。激发策略方面,通过强化、反期望的手段加强对“一带一路”的负面评价;通过“一带一路”是一场交易的隐喻,把中国描述成一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人。15篇新闻报道综合运用引发和激发的语言手段暗指“一带一路”是中国称霸亚洲的工具。西方媒体擅长运用不同的语言手段将其意识形态包裹在字里行间中,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接受。因此,本文意图揭示新闻语篇是如何隐性表达话语与意识形态和权力的关系,以期唤醒人们的批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