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鸿雁越冬生态学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lo16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工作的主要研究地点在安徽省池州市的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升金湖在长江南岸,通过黄湓闸与长江相连,为长江下游的大型淡水湖泊。气候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鸿雁是全球受胁物种,几乎全部的种群都在中国越冬,因此又叫中国雁。2004、2005年长江中下游越冬水鸟调查的结果表明,这个曾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广泛分布的物种,当时仅局限在江西和安徽的湖泊越冬。升金湖有1-2万只鸿雁越冬,是其重要的越冬地,而2007/2008年仅统计到鸿雁2400只。为了解鸿雁在升金湖越冬数量的变化,2008/2009年冬我们对升金湖越冬鸿雁的数量和分布、食性、觅食行为以及食物质量开展了研究。   2008/2009年冬9次全湖调查的结果表明,鸿雁的数量明显下降,2008年12月初数量最多,也不到1200只。2009年夏季升金湖植被调查的结果表明,大型沉水植物,尤其是苦草的分布面积已经很小。鸿雁主要以苦草为食,高密度的渔业导致了沉水植物的消亡,这应该是其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推测三峡蓄水运行导致的水位变化也会对沉水植物的生长带来负面影响。   冬季全湖苦草块茎密度调查表明,仅3个位点苦草密度较大,而其中的2个是鸿雁最主要的分布位点(A点和B点)。在这两个位点开展日活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觅食和休息是鸿雁最主要的行为,觅食行为主要有两种(在浅水中探取和在潮湿的滩地上挖掘)。   人为因素导致的升金湖水位的大幅波动对其觅食行为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由于升金湖水位的反常变化,鸿雁仅在越冬早期利用了A位点,但对B位点的利用时间较长。在A位点的觅食比例变化不大,在B位点则表现出觅食比例随季节而增加的现象。当鸿雁离开这两个位点时,A位点苦草的密度是B位点的2倍,A位点的觅食效率也是B位点的2倍。能量研究表明,鸿雁离开A位点前的摄入能量有可能满足其自身的需求。推测鸿雁离开A位点的原因是水位反常变化导致土地过干,无法获得食物;而鸿雁离开B位点的原因则是摄入能量太低,无法满足其能量需求。   鸿雁离开B位点后,主要以苔草为食。虽然苦草和苔草单位重量提供的总能相似,但苔草ADF及粗纤维含量均约为苦草的5倍,这表明苔草可利用的能量相对低。食物转换对于鸿雁适合度的影响尚待研究。
其他文献
蛋白质是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而猪肉又是人类重要动物性蛋白质来源之一。追求美味的中国人对猪肉的烹饪方式多种多样,但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生活方式改善,方便快捷的微波加热方式受到人们的青睐。与传统加热方式相比,微波加热对猪肉蛋白质的影响近年来成为动物营养学和禽类肉食品学研究的热点。本课题分别对水浴加热及微波加热两种加热方式下猪肉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微波加热温度和时间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该研究选用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罗崇善老师惠赠的1124个材料为试验材料,该1124个材料为从1986年7月在同一条件下储藏的恢复系材料,各材料为6000-20000颗籽粒。通过对其生活力的考察,结合罗崇善老师惠赠的品种数据库中各农艺性状的表现及本研究对部分材料S1代的激素含量及同功酶活力的测定,获得各农艺、产量及生理性状种子储后生活力即耐储藏性的关系,并因此建立耐储藏杂交水稻恢复系种质资
近年来,中华眼镜蛇的食用和药用等价值逐渐被重视,但由于多种因素导致野生中华眼镜蛇数量减少,因此,为达到满足市场需求和保护野生动物等目的,目前普遍采用人工饲料喂养和无冬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