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期间,地跨亚欧两大洲,监管土耳其海峡,并且拥有重要原料——铬的土耳其是各国争夺的对象,但是土耳其却始终不愿轻易卷入战争,所以二战中土耳其的参战问题是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而英国是盟国中唯一始终坚持拉拢土耳其参战的国家。因此本文拟通过论述英国在二战不同时期,对于土耳其参战问题的不同态度,来总结和分析二战时期英国坚持土耳其参战的原因,并评价英国对土耳其政策的成败。本文正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二战爆发初期英国对于土耳其中立立场的态度及其效果。早在1939年初,英国就希望将土耳其拉拢到自己的阵营中,从而遏制德国势力。但是二战爆发后,土耳其选择了“与交战国双方交好”的中立立场。在与苏联关于签订互助协定的谈判破裂后,土耳其于1939年10月19日与英、法签订了互助协定,但并不愿履行条约义务,更不愿被卷入战争,而只想获得英法的援助。所以土耳其将英法是否满足土耳其的物资需要作为其是否履行条约责任的先决条件,并坚持绝不卷入任何与苏联敌对的活动,由此在战争初期成功地逃避了参战,而英国对此却无计可施。苏德战争爆发后,土耳其对苏联的不信任和战争形势有利于德国的事实,使得土耳其的中立产生了“亲德反苏”的倾向。为了使土耳其至少保持善意的中立,英国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多种措施防止土耳其倒向德国。第二章主要论述二战形势发生转折后,英国对于土耳其参战问题的态度及效果。在战争形势发生转折后,为了实施“巴尔干战略”,英国开始极力敦促土耳其加入盟国参与对德作战。但是经过阿达纳会议、关于在多德卡尼斯群岛战争中为英国提供空军基地的谈判、英土开罗会谈和安卡拉军事谈判后,英国意识到土耳其并不会轻易参战。于是英国采取了对土耳其的冷淡政策,中断了安卡拉军事谈判,在没有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撤回了军事代表团。第三章主要论述战争后期,当土耳其的参战对于盟国取得战争胜利并没有帮助的情况下英国依然坚持要土耳其加入盟国阵营。苏联在巴尔干地区影响的迅速扩大使英国极为不安。出于英国在巴尔干地区长远利益的考虑,英国改变了土耳其的冷淡政策,但同时英国又不愿再与土耳其纠缠物资供应问题。于是在第二战场开辟后,英国力劝土耳其断绝与德国的外交、经济关系,而非直接对德宣战。而且在随后的雅尔塔会议上极力为土耳其争取战后联合国席位。地处欧亚要冲的土耳其,扼地中海的咽喉,对维护大英帝国的海上生命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安全意义。二战期间,英国更是希望将土耳其拉入自己的阵营中,遏制德国,但进展缓慢。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土耳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并不愿在战争双方胜负未明时盲目参战,于是在明知英国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向英国提出苛刻的物资要求,从而达到拖延参战的目的。二是英国自身实力不强,不能满足土耳其的要求,完全掌控土耳其。直至二战即将结束时,虽然土耳其对盟国取得战争胜利未做出重大贡献,但出于对苏联的顾忌,英国还是在土耳其的参战对战局影响不大的情况下,将土耳其拉入自己的阵营,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内。但是让英国始料不及的是,战后由于其自身实力不济,无法单独与苏联抗衡,英国只好将土耳其拱手让给了美国。总的来说,并不能单纯的用成功与失败来评价战时英国对土耳其参战问题的政策,虽然英国没能让土耳其的参战对盟国取得战争胜利做出重大贡献,但是出于对苏联的顾忌,却成功地让土耳其赶上了最后一班车,从而将土耳其纳入了其势力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