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金·奥尼尔:主人公归属感的探求——对比分析《榆树下的欲望》与《悲悼》中人物在人性极端对立下的抉择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we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美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尤金·奥尼尔始终关注着现代美国人的生存状态,对人类精神与情感遭受巨大创伤的状况深感忧虑与悲观。奥尼尔在戏剧中对人物性格中的极端对立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对此种状态下人物能否平衡自我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本文着力剖析了奥尼尔典型剧作中主要人物性格极端对立面的成因发展,并基于人物最终的悲剧性结局对主人公的归属感问题进行了对比分析。在奥尼尔的多部成熟作品中,《榆树下的欲望》及《悲悼》在取材与主题方面都有很多相似性,特别是两部剧中的主人公都生活在浓重的清教文化泯灭人性的社会现实环境中,由此清教思想的禁锢主义与人的自然欲望的激烈冲突构成了人物性格的极端对立。在这种文化与自然强大张力下,主人公经历着压抑的清教传统与自由的异教信仰激烈冲突的心灵矛盾与痛苦,然而重要的是他们都能在此种精神的极端对立中,在自由意志的作用下,寻找到心灵的归宿,从而展示了人在文化压抑下撼人心魄的悲剧力量。
其他文献
《暴风雨》是莎士比亚的最后一个剧本,虽然在创作的时间上是在最后,但是,正如张泗洋先生在《莎士比亚引论》(下)中所指出的那样,“但是自从第一对开本以来,在几乎所有的莎剧全集的
本文旨在探究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以下简称《画像》)中主人公斯蒂芬的“自我塑造”(Self-fashioning)(新历史主义派学者格林布拉特的用语,本文中以“自我的探寻
  本文运用关联理论从单义的角度对英语情态助动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will,may,can,must和should五个情态助动词分别给定了一个基本意义,提出了基于蕴涵和兼容这两个逻辑关系
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和语言应用中会经常犯语言错误。自应用语言学学科诞生以来,语言应用和语言错误就时常被语言学家所关注。在课堂教学领域中,如何避免或减少语言应用中的语言错
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一生著作颇丰。他创作了50多部小说、诗歌、散文和短篇故事。他的畅销小说《海狼》是一部独具特色的海洋题材著作,通过讲述作家汉弗莱遭遇
《红楼梦》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霍克斯和杨宪益翻译的两个英译全本以各自不同的风格特色把这部博大精深的中国小说推向了世界,成为两道亮丽的风景,倍受世人瞩目。这两个
本文从间谍小说的模式理论、后现代理论、历史文化背景出发,详细剖析了伊恩·弗莱明所创作的詹姆斯·邦德007系列小说的艺术特色。 007系列小说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1)引人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我们目睹了一系列少数裔女性作家登上了美国文学的舞台。这些少数裔女性作家竭力摆脱美国文化中建立在种族偏见和歧视上的少数裔妇女刻板形象,并且通过她们的
1986年,斯铂佰和威尔逊提出了关联理论。自此,语言学家的关注点开始从语言生成领域转到语言理解领域。关联理论不是为研究翻译而生,却对翻译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
本文主要研究詹姆斯如何看待艺术对道德的影响.虽然评论家们已经从不同角度讨论过这个问题,但关于佩特的唯美主义理论在詹姆斯作品中的体现,有些方面尚未得到研究者的重视,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