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增生性肠炎以患猪回肠和结肠隐窝内未成熟的肠腺上皮细胞发生腺瘤样的增生、肠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多和肠管增厚为特征,可伴发腹泻。急性型较少,多见慢性型和亚临床型,常常在屠宰时才发现,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患猪生长迟缓,体重较正常猪要轻得多。胞内劳森菌是该病的致病菌,在形态上与弯曲菌相似,菌体呈杆状,两端尖锐或者钝圆,长度约1.25~1.75μm,宽度约0.25~0.43μm,具有三层外膜,革兰氏染色阴性。该菌的培养条件十分苛刻,在目前所有在用的培养基包括鸡胚均不能生长,只能用特殊的肠细胞系来进行培养,比如鼠肠上皮细胞IEC-18、猪肠上皮细胞IPEC-J2和小鼠成纤维细胞McCoy,或者使用分离自宿主的肠道原代细胞。感染该菌的细胞不见明显的病变,因此难以直观地观察到该菌的感染。更苛刻的条件是需要保持培养环境8%的低氧状态,绝对无氧和正常供氧都不利于该菌的生长。胞内劳森菌是一种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日常养殖时使用药物预防便可抑制该菌生长繁殖,达到预防该病的效果。现在国际上因食品安全等原因推崇无抗养殖模式,国内也大力推行无抗养殖,目前虽有市售疫苗,但很少被应用。在此背景下时势必会引起该病的发病率上升,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对猪增生性肠炎的感染情况进行调查。为了解泰安及周边地区规模猪场增生性肠炎的流行情况,通过泰安某生猪屠宰厂采集屠宰生猪的回肠末端组织,从泰安及周边地区规模化猪场通过肛门拭子采集粪便样本,经病理学观察、病理组织学检测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样本进行综合检测。肉眼观察肠道病变,病理组织学观察分别进行HE染色与改良的WS镀银染色,通过镜检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及病菌感染情况。常规PCR进行病原核酸的分子生物学的检测,统计胞内劳森菌的感染阳性率。检测结果显示:肠道组织样本总体阳性率为57.97%(251/433),车间批次阳性率100%;粪便样本总体阳性率为55.14%(192/321),猪场阳性率100%。部分屠宰生猪眼观可见猪回肠增粗,剪开肠管后发现黏膜脑回样增厚,肠黏膜呈褶皱样,肠内容物为黄色消化不良的粪便。病理学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肠道黏膜上皮细胞明显增生,黏膜上皮细胞增多,腺上皮细胞异常增生。本研究还通过参考文献建立了一套成本低、操作简便的胞内劳森菌培养体系,使胞内劳森菌活疫苗菌株成功感染IPEC-J2细胞,适用于普通的实验室。使用特异性胞内劳森菌单克隆抗体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对该细菌的细胞培养物进行检测,结果均证实细菌感染的存在,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