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新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作为网络新词的一种,“X哥”结构在当今社会已颇为流行,由此也引起了学者们对此结构的强烈兴趣。目前,已有研究者分别从语用角度,模因论角度,社会文化心理角度,以及认知语言学角度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解释分析。“X哥”结构的认知分析虽有涉及,但缺少全面性,深入性。本文通过运用非范畴化理论对网络新语“X哥”结构的产生及流行原因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本文采用了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收集了1000个相关语料并选取典型例子进行分析解释。在“X哥”结构语中,“哥”的词义泛化过程包括哥的原始意义,唐朝至清朝时期哥的意义,以及网络时代哥的意义。“X”可从词性,感情色彩,以及音节上进行分析;“X”在词性上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X”在感情色彩上,可以是褒义、贬义、中性。在音节上,“X”分别包括一个,两个,多个音节。此外,本文还通过隐喻和转喻两种认知方式探讨了“X哥”结构的非范畴化工作机制,揭示其发生非范畴化的原因。 本论文共包括五个章节:第一章为引言部分,包括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二章包括两部分,首先回顾了非范畴化理论的研究现状,然后对“X哥”这一结构目前的研究角度做以介绍。第三章为理论框架,从经典范畴理论、家族相似性、原型理论,最后到非范畴化理论对范畴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分别一一介绍。第四章运用非范筹化理论对“X哥”结构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包括对“X”的不同分类和对“哥”的语义及功能分析。第五章为结论部分。 “X哥”结构型的网络用语丰富多样,并以惊人的速度在民众间广泛传播,其产生、发展及变异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在认知语言学中,作为范畴化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非范畴化理论可以用来确切地解释“X哥”结构用语的成因及变迁,通过对收集到语料的解释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方面,非范畴化理论在范畴化理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非范畴化理论也被认为是人类认知事物的重要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