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病(Oral potentially malignant disorders,OPMDs)是指相对于其它口腔黏膜,癌变风险明显增加的一类病损,包括口腔白斑、口腔扁平苔藓、口腔红斑、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等等,是口腔鳞癌最重要的来源之一。目前,组织病理学仍然是评价OPMDs癌变风险的金标准,但活体组织检查有创伤性、过程耗时、患者依从性差等缺陷。因此,寻找一种无创、简便、快速、患者易于接受的方法来预测高危OPMDs的癌变风险很有必要。DNA定量分析技术(DNA content analysis)是通过对细胞核内的DNA含量或染色体倍数的测定来判断细胞的生理状态和病理改变的一种方法,是病理学由传统的形态学描述向定量分析发展的产物,通常应用DNA指数(DNA index,DI)表示DNA的含量,可以间接反映染色体数目。DNA含量异常(异倍体)往往是组织细胞癌变的特异性指征,因此可作为癌变的一项标记物。DNA定量分析技术是否可以应用于评价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病患者的癌变风险?其临床价值如何?这就是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研究方法:1.检测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病患者的DNA含量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统计得出应用DNA定量分析技术诊断口腔黏膜高级别异常增生/原位癌病损的最适DI值。2.应用DNA定量分析技术检测不同OPMDs病种患者的DNA含量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细胞学改变之间的关系。明确该技术应用于评价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病不同病种患者癌变风险的临床价值。3.选择口腔白斑、口腔扁平苔藓(网纹型)、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患者,分别应用DNA定量分析技术检测患者的DNA含量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细胞学改变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1.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统计得出应用DNA定量分析技术诊断口腔黏膜高级别异常增生/原位癌病损的最适DI值为DI≥2.3的细胞数目至少为2个,以此可以作为应用DNA定量分析技术评价口腔黏膜高级别异常增生/原位癌病损的诊断标准参考值,并可根据该诊断标准参考值评价癌变风险。2.应用DNA定量分析技术检测不同OPMDs病种患者的DNA含量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细胞学改变之间关系的结果如下:2.1.关于口腔白斑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舌部病损和根据白斑的分期体系属于III、IV期的白斑患者是DNA含量异常的风险因素,细胞核DNA含量改变与病理细胞学改变呈正相关。此外,细胞核形态参数比较分析显示:高级别异常增生组的白斑DNA指数值(DI值)、核面积、平均半径较低级别组高,而球形度、平均强度、熵、分形维数值较低级别组低。2.2.关于口腔扁平苔藓(网纹型)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病损部位、饮食习惯、吸烟、饮酒、上皮异常增生程度等因素都不是口腔扁平苔藓(网纹型)患者DNA含量异常的风险因素,而细胞核DNA含量改变与病理细胞学改变呈正相关。2.3.关于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病损部位、饮食习惯、吸烟、饮酒、上皮异常增生程度等因素都不是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患者DNA含量异常的风险因素,而细胞核DNA含量改变与病理细胞学改变呈正相关。3.应用DNA定量分析技术检测不同病种OPMDs患者的DNA含量,预测口腔白斑的高级别异常增生病损的敏感性为67.74%,特异性为66.67%,阳性预测值为61.76%,阴性预测值为72.22%,假阳性率为38.24%,假阴性率为27.78%;预测网纹型口腔扁平苔藓的高级别异常增生病损的敏感性为33.3%,特异性86.3%,阳性预测值为4.3%,阴性预测值为98.6%,假阳性率为95.7%,假阴性率为1.4%;预测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异常增生病损的敏感性为14.3%,特异性为90.5%,阳性预测值为33.3%,阴性预测值为76.0%,假阳性率为66.7%,假阴性率为24.0%。结论:1.应用DNA定量分析技术预测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病患者的癌变风险,得出针对口腔黏膜高级别异常增生/原位癌病损的阳性诊断标准参考值为DI≥2.3的细胞数目至少2个,并可根据该阳性评价标准预测癌变风险。2.DNA定量分析技术在不同的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病的DNA含量异常的危险影响因素分析中有所不同,提示在临床检查中应当注意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病的DNA含量异常的危险影响因素在不同病种间的差别,从而采取不同的预防重点。3.与病理结果比较,DNA定量分析预测上皮异常增生病损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等在不同的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病中有差别:预测口腔白斑的敏感性(67.74%)和特异性(66.67%)适中,阳性预测值(61.76%)和阴性预测值(72.22%)较高,因而适合在临床上作为筛选口腔白斑患者的辅助手段。采用该技术判别网纹型OLP和OSF癌变的敏感性较低(分别为33.3%和14.3%),但特异性较高(分别为86.3%和90.5%),因而可作为发现网纹型OLP和OSF患者癌变倾向的重要警示。4.无论在何种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病(口腔白斑、口腔扁平苔藓、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中,无论是否与“高危或低危”相关,DNA定量分析技术反映的细胞核DNA含量改变都与病理细胞学改变呈高度正相关,因为DNA定量分析技术检测到的改变往往比病理细胞学改变出现的时间早,提示DNA定量分析技术不仅可以作为传统病理学诊断的重要补充,并且可以为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病癌变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5.由于DNA定量分析技术具有无创、简便、快速、患者易于接受等特点,对同一患者可作反复检测,因而将其作为动态地监测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病病变进程的辅助手段具有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