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子兵法》是目前我国和世界军事史上现存的最早关于战略思想的一部兵学专著,里面蕴含了丰富的军事理论和深奥的哲学思想。自从它的英文版本问世以来,它引起了中外的军事家,政治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的作者特别选择了由格里菲斯和陈炳富翻译的英文译本为比较对象,利用伽达默尔的“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有效历史”三个原则对两个英译本展开了对比和分析。格里菲斯和陈炳富译本影响巨大,在许多国家被作为必修教材。格里菲斯和陈炳富分别从现代军事学和商业管理学重新阐释了《孙子兵法》,所以本文作者特别选取了他们的英译本作为研究案例。两个译者的生活经历、思维方式和翻译目的的不同导致两个英译本各具特色:格里菲斯译本简洁,语言精练,句式短小,但误译和漏译较多。而陈炳富译本善用长句,层次分明,逻辑清晰,语言朴素。伽达默尔认为,理解同时也是阐释,理解贯穿于整个的阐释过程。作为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译者和文本——都历史地存在着,因此有其无法克服的历史局限性。译者在理解文本的时候必然会把自己的前见带入到文本中去,这不可避免地使他的阐释总是或多或少地偏离原著,打上译者自己时代、历史、民族乃至译者个人风格的烙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融合以前译本的视域、文本视域和目的语读者视域而使自己的视域不断扩大,并通过注释、脚注、前言等形式表现出来。经过各种融合,目的语读者接到的信息肯定不同于原文本。但是,由于公共视域的存在,不同时代的译者对同一文本一定会产生某些相同的理解。效果历史原则要求译者必须从他的历史情境出发去理解一个文本并把它应用到他所熟悉的情境之中。因此,文本的意义总是超越了原作者,不同时代的译者根据他们的时代需要赋予给一个文本新的意义。伽达默尔的阐释学并没有为翻译实践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而是把哲学上的洞见引入到翻译之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去研究翻译。伽达默尔的三原则很好地解释了两个英译本的差异的原因,这将对进一步研究典籍英译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