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比实验组(A、B、C、D组)与对照组(E组)治疗前后糖尿病足创面收缩率及相关指标变化,探究过氧乙酸在糖尿病足换药中治疗效果是否优于常规换药选用的0.5%碘伏消毒液,并通过组间比较,筛选出最佳过氧乙酸换药浓度。方法: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将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入各组,入组后均给予抗感染治疗及营养支持治疗,并将血糖控制在正常的水平。并在第1次和第4次换药前,抽取患者创面周围静脉血送我院检验科行相关指标定量检测。各组均采取隔日换药,分别在1、3、5、7日进行四次换药治疗。换药时,先对创面进行清创,尽量清除创面坏死组织及异物,后用患者对应组浓度的过氧乙酸溶液或0.5%碘伏溶液充分浸湿纱布后敷于创面。5分钟后揭去创面上的纱布,并用浸湿对应组浓度的过氧乙酸或0.5%碘伏溶液液纱布湿敷包扎。其中在患者第1次换药与第4次换药时,通过测量创面的面积并计算出创面收缩率,记录相关数据。并取少量组织处理离心后留取上清液-80℃保存。待试验后期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FG)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含量测定。最终行数据汇总,统计学分析评价各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期间40例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创面均有不同程度愈合。通过对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a.患者一般情况:入院后对各组患者例数、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血清总蛋白、创面形成时间、糖化血红蛋白和创面大小各项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认为各组间无明显差异。b.创面收缩率及相关指标:治疗前,分别对EGF、bFGF、IL-6、TNF-α、WBC、CRP各组之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均P>0.05。治疗后:再次分别对EGF、bFGF、IL-6、TNF-α、WBC、CRP各组之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对比:通过计算得出治疗前后EGF、bFGF、IL-6、TNF-α、WBC、CRP含量变化与创面收缩率变化,后分别对每一个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对照组(E组)分别与实验组(A、B、C、D组)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再对各实验组进行组间比较,其中EGF、bFGF、IL-6、TNF-α、WBC和创面收缩率中,A组与D组比较,均P>0.05。B组与C组比较,均P>0.05。A组分别与B、C组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组分别与B、C组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RP中,A组、B组和D组三组互相比较,均P>0.05。C组分别与A、B、D组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过氧乙酸换药治疗对糖尿病足患者的EGF、bFGF、IL-6、TNF-α、WBC、CRP及创面收缩率的改善程度均优于碘伏换药治疗。且采用0.167%-0.3%过氧乙酸浓度湿敷治疗改善程度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