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超(超)临界锅炉用钢/合金组织与力学性能的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_0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提高火电厂发电效率并减少CO2排放,各国均在发展更高蒸汽参数的超(超)临界发电技术,这使得电站锅炉用钢/合金的服役环境更为复杂严苛,对其组织和性能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超)临界锅炉用钢/合金的显微组织在高温和压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一系列的演变,进而引起其性能的变化,从而影响到火电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甚至是人员伤亡。因此为保证超(超)临界机组能够长期稳定安全地运行,对其锅炉用钢/合金的组织演变及其对相关力学性能影响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利用了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选区电子衍射(SAED)、会聚束电子衍射(CBED)、X射线能谱分析(EDS)并结合本课题组自主研发的复相分离技术(MPST)等分析测试方法和热力学计算软件(JMat Pro/Thermo-Calc)、有限元模拟软件(ANSYS)对超(超)临界锅炉用几种典型材料—T91铁素体/马氏体钢、Sanicro 25奥氏体钢、Fe-Ni基Ni-23Cr-7W合金和Ni基617合金(所含合金元素含量逐渐增多)在高温和/或压力作用下显微组织的演变及对其相关力学性能(硬度、抗拉强度、冲击吸收能量等)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对实际运行后的爆管T91钢试样的组织和硬度做了研究并分析了爆管原因,发现穿孔制管时工艺不当导致管子壁厚不均,有限元模拟了壁厚不同的管壁截面各处应力,进而分析了应力对析出相含量和尺寸及基体中小角度晶界比例的影响以及组织与显微硬度的关系,最后结合热力学计算讨论了该管爆管失效的原因;(2)探究了新型奥氏体钢Sanicro 25在700℃蠕变断裂试验后样品中Laves相的析出行为,研究了其独特的析出机理,分析了其对钢中其他析出相的影响,并探究了钢中出现的一种亚稳富Si相的成分和晶体结构信息;(3)研究了Fe-Ni基高温合金Ni-23Cr-7W时效过程(700℃、100/1000/7500h)中析出相含量、尺寸和形态的演变规律及其对合金抗拉强度、冲击吸收能量和冲击断裂方式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种对合金样品晶界晶内析出相分别定量的方法;(4)分析了Ni基高温合金617时效过程(650/675/700℃、100/1000/7500h)中析出相的演变,特别是γ′相的尺寸、间距和体积分数及其对样品显微硬度的影响。本工作所使用相分析方法及得到的相关结论有助于分析超(超)临界锅炉常用钢/合金运行过程中组织与性能的演变规律,为其材质评定、成分和加工工艺的改良及部分钢/合金的国产化,乃至新型耐热钢/合金的研制等工作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随着柴油机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伴随而来的柴油机活塞-环组-缸孔摩擦副的机油消耗、缸内燃气泄漏等密封问题也日益显著,密封性能已成为高效清洁柴油机研发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为此,以某直列四缸四气门高压共轨柴油机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解析、仿真模拟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活塞-环组-缸套摩擦副密封性能进行系统研究。为高效清洁柴油机密封性能的提升及自主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柴
二次纤维经历反复润湿–干燥操作导致纤维角质化,角质化纤维的润胀能力、可塑性较低,理论上可回用6-7次,实际上平均回用次数仅为2.4次,这就意味着二次纤维仍将成为市政固废排入环境。因此,采用何种技术手段处理角质化纤维以改善纤维的润胀能力,同时开发二次纤维高值化利用途径改变其最终成为市政固废的宿命,是目前二次纤维回用面临的挑战。纤维微纤间的不可逆氢键是引发纤维角质化的机理,开发吸附容量高、价廉易得的多
近年来,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材料因其丰富的、优异的光电性能以及在电子和光电器件等方面的应用前景成为凝聚态物理、材料化学及纳米技术等领域的研究热点。黑磷因为其可调节的带宽,高迁移率和极强的各向异性更是引人注意。了解黑磷及其缺陷的晶体结构及电学特性对于深入了解和应用黑磷材料至关重要,本论文中涉及到的工作就是结合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扫描隧道谱、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和模型模拟,揭示了黑磷本征缺陷及黑
随着现代信息数据量不断呈指数型增长,开发能够更加高效的处理信息的微电子器件和技术就成为了当今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作为一种特殊的电流-电压响应,负微分电阻效应,即电流随着电压增大而减小的现象,因为在许多的电子器件和电路当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从而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人员们的关注。自江崎二极管中所出现的负微分电阻效应被发现以来,发生在分子尺度上的负微分电阻效应及其成因一直都是基础科学研究的热点。通
大型立式轴流泵装置广泛应用于各大水利枢纽泵站工程中,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轴流泵装置振动会影响泵站运行的可靠性,严重时甚至会导致重大的安全事故。轴流泵装置是复杂的水机电耦合系统,其激振机理尚不清晰。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在振源识别、内部流场、流固耦合、转子动力学等各技术层面对轴流泵装置振动特性开展了研究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轴流泵装置的振动是由机械力、电磁力以及流体作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
确定断层滑动的大小和分布是地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震滑动有助于阐明活动断层的几何形状、强度和摩擦特性,可以用来估计断层带附近应力部分释放的区域和应力保持或增加的区域,这些可以作为判断断层或附近断层区域接近破裂还是远离破裂的指向标。同样的反演方法也可以用来监测地震后和地震间的滑移,帮助推断断层外变形的分布和比例,从而了解地震周期。断层滑移值在古地震研究中也被广泛用于估计古地震的震级。合成孔径雷达干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移动网络的兴起与工业控制设备的低成本化、微型化、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作为现代工业最前沿领域之一,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关键手段和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应用符合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与灌区现代化建设的迫切内在需求。随着灌区信息化建设硬件设施的完善与自动控制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对灌溉管理方法、用水调度决策等软件的建设也尤为重要。以往
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地球上最大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隆升挤压变形造就和改变了整个欧亚大陆的构造格局,高原北部边界是向北扩展的最前缘,也是对高原变形响应最为敏感的地区。青藏高原边缘控制断裂的变形如何分布和演化的?变形是如何被不同性质的构造吸收转换?变形是如何迁移到邻区断裂?这些问题对于研究青藏高原北部构造变形和构造转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型走滑断裂带和逆冲断层主导着青藏高原北部现今活动
随着现代工业生产日趋规模化、复杂化,使得在生产过程中设备故障的发生机率大大提高。为减少设备损耗和事故发生,对工业环境中的设备及系统实施有效的故障检测,已经是现代工业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借鉴生物免疫机理的人工免疫系统属于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方法,具有自学习、自适应、模式识别等智能特性,以及执行效率高、能够识别未知威胁等优势,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故障检测领域。然而,现有人工免疫系统所借鉴的生物免疫机理单一、
卵白蛋白(OVA)占蛋清蛋白质总量的54%~65%,是蛋清中唯一含有埋藏于疏水核心内部的自由巯基的蛋白质。本课题通过磷酸化修饰卵白蛋白,改善其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和泡沫稳定性等界面特性、以及质构特性和流变特性。采用SEM、XRD、DSC研究磷酸化卵白蛋白微观形貌、结晶结构和热性能的变化,通过FTIR、FT-Raman、CD和荧光光谱等探索磷酸化卵白蛋白分子构象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并结合13C N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