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文化视野下的台北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与再生研究——以台北迪化街为例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g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发展过程中,随着城市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城市旧城区开始面临经济衰退、建筑老化、原有居住人口减少等问题,旧区面临城市更新。在城市中承载文化记忆的历史街区,某些居民因日益恶劣的环境而放弃原有居所,区域被废弃或是逐渐成为廉价承租外来者的聚集地,还有一些因地产商开出适宜的利益条件使得原有片区彻底重建焕然面貌的状态。虽然在城市更新中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然而在城市发展中保有历史文化记忆的场所被这样处理未免可惜,但如若历史街区毫无发展潜力和应有的生存活力,被弃之不顾进行拆建也是无法避免的事实。  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与再生必然与历史建筑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相联系。历史街区如何发展,如何在传统产业日渐衰落的情况下,居住环境日益下降的社会问题下,在可能丧失历史文化记忆与人们工作与生活的机会的诸多状况下,通过一系列的保护与再生策略吸引人的关注,通过改变使得原有街区再次充满活力,同时伴随本身社区营造(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宜居环境氛围营造)是本文探究的主题。  第一章从与历史街区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入手,明确研究对象及其相关概念,明确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与再生相关内容。  第二章依据题目市井文化角度的概念限定,在收集整理迪化街所在区域大稻埕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总结大稻埕市井文化特点,并选取集合大稻埕文化特点的迪化街为研究对象,对其调研概括性论述。  第三章、第四章调研台北迪化街市井文化空间与现状,通过调研文化现状(历史街区环境与景观现状、市井文化与市井空间利用、文化保护措施等),运用观察、问卷访谈、切身参与等方法分别分析评价两个研究对象(传统文化空间以及创意文化空间)。  第五章结论部分,归纳台北迪化街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再生发展模式,同时综合三四章研究内容纵向对比研究传统文化空间与创意文化空间存在意义与不足,研究现状下两者的关系,以期待从具体的设计建议提升到对策略的设计建议,对迪化街后续定位与实践提供案例参考,或为我国其他老街再生提供可能性和可行性基础资料。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据2017年全国安全生产大检查专题新闻发布会披露,2017 年1至11月,全国事故总量、较大事故、重特大事故同比实现“三个下降”,其中事故起数同比分别下降26.9%、13.6%和17.9%,死亡
期刊
我国商品房快速上涨的趋势很大程度上产生了泡沫经济的危险信号,我国政府为了有效遏制房价增长出台了限购政策.但是在限购令出台后的效果来看依然存在现实问题,本文就此做出
随着全国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的进一步深入改革,公安交管部门转变职能为后台监管.而企业性质的检测机构为了提高检验合格率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往往不顾国家标准底线,打规章制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小城镇,由于建设标准低,配套设施不健全,缺乏科学长远规划,加之城镇面积急剧扩张,城市成了一个人工集雨场,以致城市内涝问题严重.针对这一问题,笔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