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烟煤矿井封闭火区遗煤复燃特性与防治实验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t66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是我国的重要能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煤炭自燃火灾频发,既造成资源浪费,又影响矿山生产作业,对职工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对于条件复杂的煤炭矿井,直接灭火效果不佳时,往往采用封闭火区的方法进行灭火,但在启封火区时,经常发生复燃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火区复燃相关研究成为众多学者亟需研究解决的一大课题。本文通过自制物理模拟测试实验平台,对煤矿井下封闭火区熄灭与复燃过程进行模拟,监测火源中心温度的变化规律,得出温度与时间呈负相关关系,且可将降温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快速降温阶段(950~200℃)及缓慢降温阶段(200~30℃),对比0.25-1.00kg四组不同质量煤样的变化规律,可知随着煤样质量增加,降温速率减缓,熄灭所需时间延长,质量为1.00kg的煤样与0.25kg的煤样相比,熄灭时长增加了约3h。实验对照典型气体指标在封闭火区衰减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发现在火区封闭后,CO和H2与煤温衰减规律呈现良好的关联性,但考虑样品质量作为变量后,H2的规律性更为明显,在煤温降至200℃之前,1.00kg煤样所产生的H2浓度约为0.25kg煤样的3-9倍,显然在降温初期,不同质量样品释放的H2浓度相差较大。在燃煤自熄灭的过程中,选取降温衰减过程中500-100℃之间的5组温度点取样进行微观结构研究,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明,封闭火区煤样中代表醇酚醚类(C-O)官能团的含量占较大比重约73%,芳香环取代(C-H)结构相对较少约15%。对比峰面积,发现两者在火区熄灭降温的过程中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C-O和C-H结构的含量分别以0.15%/℃和0.025%/℃左右的速率增加,其中C-O结构的增幅更为显著;表面孔隙结构测试表明,煤表面的孔隙分布随温度降低由复杂逐渐变为简单,联合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测试实验,发现从500-100℃的过程中,比表面积由23.76 m~2/g降至10.52 m~2/g,孔容由0.06327 m~3/g降至0.03326m~3/g,微孔由1.1828nm降至1.0404nm,介孔由6.1314nm增至9.2933nm,可见在熄灭降温过程中,除介孔外的其余孔隙参数比例均在减小,煤样的孔隙连通性逐渐减弱。通过EDS能谱实验,发现煤样中的C和O两种元素含量变化呈反向关联,C由87.56%降至17.35%,O由7.91%增至52.21%,两者比例同样反映煤样复燃风险。采用容量1.5t的自制实验装置模拟开展火区复燃实验,选取封闭火区后的多个节点通风供氧,发现山西无烟煤复燃温度临界点位于250-300℃之间。对比降温灭火使用的CO2和N2两种惰性气体,降温速率分别为1.22℃/min和6.01℃/min左右,显然CO2降温更快。依据红外热成像观测结果可知,火势从中心向四周蔓延,关闭模拟火区后,煤以阴燃的形式持续蔓延,温度保持在约900-1000℃,偏向于供风侧。通过TG-DTG实验对比,发现火区温度500℃对应的煤样最大失重速率为0.58%/min,温度衰减后样品失重速率依次下降。选用Coats-Redfern及Achar两种模型进行动力学计算,煤样反应机理符合三位扩散Jander方程(n=2),从火区温度从500℃降至100℃时,活化能值由99.56k J/mol上升至244.66 k J/mol,表明反应难度增加,复燃风险降低。选用凝胶、气溶胶与七氟丙烷三种灭火材料开展灭火实验,发现从980℃降至常温,气溶胶灭火仅需150min,七氟丙烷灭火器需要约200min,凝胶介于两者之间,凝胶与气溶胶的初期降温效果明显,表面温度从680℃降至200℃仅仅花费了3-5min,推断出固、液两种形态的灭火材料针对局部火灾能均匀分布,快速降温,并可以有效防止复燃,气体在空间较为开阔时,较为分散,灭火效率较低,且防治复燃效果较差。将小型实验装置作为物理模型,根据传热传质学理论,推导出能量平衡方程,建立温度场数学模型,并推导出火区从封闭到安全启封所需的时间,即t=Cm·ln[T1-T∞)/(T2-T∞)],将模型计算结果与温度变化实验结果进行对比,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贴合效果良好,可为矿井火区启封预测提供理论参考。
其他文献
硬质合金材料由于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等良好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但随着机械设备发展和加工要求提高,硬质合金的磨损和断裂等失效现象逐渐引起重视。针对硬质合金性能改进的方法有很多,本文通过激光熔覆方法在YG8硬质合金表面制备WC/TiC/Co涂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探索。硬质合金对温度变化敏感且脆性大,为寻找合适的熔覆方式,首先进行初步试验,分别测试对比脉冲激光预制送粉和连续激光同步送粉两种方
高强耐磨黄铜能够适应较恶劣的工作环境,常被用于制造柱塞泵、汽车同步器齿环等零部件。随着我国汽车工业和工程机械的快速发展,对高强耐磨黄铜材料的强度、耐磨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为提高高强耐磨黄铜合金的强度、耐磨性能,本文主要研究了不同Al/Ni含量、热挤压及冷拉伸、固溶+时效处理三方面对高强耐磨黄铜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制备了CuZnSiMnAl/Ni系高强耐磨黄铜。研究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当理
薄壁筒类零件具有重量轻、结构紧凑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能源等领域。这类零件具有刚性低等特点,加工过程中工件与刀具之间极易产生强烈的自激振动(颤振),使得工件表面产生振纹,严重制约加工质量和生成效率。开展薄壁筒类零件切削颤振监测方法及其表面形貌特征研究,对于保证其加工过程的稳定性、控制表面质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针对薄壁筒零件的车削颤振问题,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首先,分别建立薄壁筒在
液压机是用于压缩工件使其发生塑性变形的机械,其突出特点是滑块质量大和工进负载力大,而大型液压机更是达到了8万吨之巨,其滑块下放造成的重力势能浪费是相当可观的。本研究基于节能效果优越且结构简单的“伺服电机+定量泵”闭式泵控方案,进一步针对液压机的突出特点进行节能与优化,提出带储能系统的双排量泵马达闭式驱动液压机的方案:采用超级电容储能系统回收滑块动势能,采用双排量泵降低电机最大转矩。本研究的目的主要
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PRTMCs)具有高比强、高蠕变抗性、耐高温等优点,是实现航空发动机系统结构轻量化的关键备选材料。传统熔铸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由于晶粒粗大,变形抗力大等原因不利于大规模应用,热加工技术近年来成为改善钛基复合材料(TMCs)组织与性能的有效手段。本文采用原位自生法制备了低体积分数TiB短纤维(TiBw)增强的TMCs,通过等温多向锻造变形技术(IMDF)获得了超细晶基体组织,分别探
镁合金因其特有的密排六方(HCP)结构,室温塑性成形能力差,其变形一般是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在此过程中势必伴随着动态再结晶(DRX)的发生。微米SiCp的加入能够通过颗粒变形区(PDZ)促进镁合金DRX的形核而细化晶粒,但体积分数过高时反而会使镁合金的塑性急剧降低。为此,本文基于微米SiCp促进镁合金DRX形核的思想,采用微量微米SiCp对Mg-5Zn合金的DRX行为进行调控,以期达到细化晶粒提高
Laves相是金属间化合物中最丰富的一类,具有典型的拓扑密排结构,使得这类材料具有优异的高温性能,如高温强度高、自扩散慢和组织热稳定性好等特点,极具作为先进高温结构材料的发展潜力。然而,单相Laves相也具有其它金属间化合物的基本特性—中低温脆性,亟需提高其低温变形能力,由于Laves相对称性较低,位错难以发生滑移,因此激活孪生成为改善其室温脆性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本文以Laves相V2Hf为研
内高压成形是一种制造轻量化空心薄壁构件的先进技术,利用有益皱纹在变形区聚料的办法进一步实现了大膨胀率铝、镁合金管件的成形。但是,内高压成形技术制备的有益皱纹受到模具型腔的制约,特别是较长的管材易发生全局屈曲失稳,使得有益皱纹的制备不易控制。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尝试利用选区加热预制有益皱纹管坯,借助自制的可实现管材选区加热的轴向压缩实验装置,结合数值模拟进行实验研究,系统地分析了选区感应加热过程中管材
煤炭自燃严重威胁着矿井安全生产,水分作为影响煤自燃过程重要因素之一,影响着煤自燃发展方向和反应进程。目前,人们对水分作用于煤自燃行为的认知更多的停留在物理作用机制方面,部分研究推断水分可能通过催化作用或直接参与煤氧反应过程等途径发挥化学作用机制,然而目前没有确切的实验方法和结论来支撑这一假想,特别是水分如何从原子水平上作用于煤自燃过程进而参与煤氧反应过程,以及影响指标气体的生成和释放等关键问题还不
目前,产品轻量化的发展成为了时代的主流,而镁及镁合金由于具有密度低,质量轻,比强度高,弹性模量大,减震性能好,铸造性能优异等优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然而,阻碍镁合金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主要障碍是镁合金的耐蚀性能差和复杂的溶解行为。因此,阐明镁及其合金腐蚀的机理对于设计耐蚀镁合金和扩大镁合金应用范围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Mg-x In(x=0.5,1,1.5 wt.%)、Mg-x Zn(x=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