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矿冶业历史悠久。早在商代后期,在今云南地区就出现了铜冶业,这是云南矿冶业的开端。此后,历经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云南矿冶业的发展从未间断。到了元明两代,云南矿冶业有了新的发展。 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是云南矿冶业长足发展的重要时期。元明两代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清初云南社会的稳定,为云南矿冶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历史条件;清前期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金属需求量越来越大,迫使清政府不得不重视发展云南矿冶业,并采取有利于云南矿冶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这样,在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云南矿冶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各类矿冶业主要矿厂增至86个,分布广;铜锡等产量巨增;从业人数超过10万人,生产规模大;出现了清史上著名的、数额巨大的“滇铜京运”。然而,尽管这一时期云南矿冶业有了较为全面、整体的发展,生产中已存在着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它也具有鲜明的时代局限性。 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云南矿冶业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多层次的影响:在经济上,云南矿冶业的发展是商品货币经济刺激的产物,反过来,它又促进了清前期商品货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一时期,云南矿冶业成为了云南最具活力的产业,不但成为清王朝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力地带动了云南农业、畜牧业、商业、城镇和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矿冶产品的交易使云南与内地的经济交流也进一步加强。在政治上,随着云南矿冶业的发展,云南的军饷有了可靠的来源、西南的交通条件获得了改善、云南边疆得到了开发,从而清政府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在文化上,云南矿治业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矿冶文化”,为云南古代文学增添了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