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工业集聚区与城市空间协调性研究——以长沙市为例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ling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自诞生之日起便与城市空间相互影响,互为促进。城市空间是城市为各经济要素的流动、配置、整合所提供的载体和场所,也是从事各项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城市空间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不断寻求空间优化的过程。  工业集聚区已经逐步取代工业园区成为城市工业空间组织的基本单元。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大背景下,工业园区或者工业企业在产业、信息、政策、技术、人才、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愈来愈趋于地理集中和集聚,由此而形成的工业集聚区与其他城市内部要素共同作用,通过将自身内部优势转化为外部空间优势,促进城市空间优化发展。而得到优化的城市空间中的各种要素配置不断优化,又促进工业集聚区内部和外部要素不断整合,取得进一步发展。因此,工业集聚区发展和城市空间的发展可形成良性循环,互为促进,协调发展。  本文通过从有机疏散、空间组织、产业集群和流动空间四个理论方面对都市工业集聚区和城市空间的基础理论进行总结归纳,在揭示我国工业集聚区和城市空间演变的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从工业集聚区对城市空间的优化作用和城市空间对工业集聚区的反作用两个视角,对我国都市工业集聚区和城市空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并构建两者协调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和测度模型,对其协调效果进行量化测度和验证。最后以长沙工业集聚区和城市空间的协调性为实证对象,在对其工业产业发展和城市空间的演进相互响应的研究基础上,重点发掘工业集聚区与所依托的城市、城镇及重大基础设施的互动关系,并进一步提取相关数据,对两者在2008年、2012年和2020年的互动效果进行测度。以演进响应和测度结果为基础,对长沙工业集聚区和城市空间的协调机制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促进两者相互协调的策略。
其他文献
人类历史上建筑思想流派纷呈,当代建筑理论更是层出不穷,但万变不离其宗,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本原,任何远离甚至失去其本质的事物都没有永恒的意义。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尝试从相关
高校体育建筑具有广泛的运动使用基础,随着“全民健身”及相关政策的逐步展开、高校体育教育的成熟与完善,高校体育运动项目趋于多样化、师生人均体育运动面积趋于扩张化。然
本文首先应明确的是:无障碍设计,不只是以一部分残疾人为对象的建筑和城市设计,而是无论谁,无论在哪里都要使大家使用方便的设计。即“残健公享”。因此“残疾人优先的原则”作为
学位
本文在研究城市空间发展的理论和行政区划调整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机制的基础上,提出"网络型组团"结构是区划合并城市空间发展的理想结构,"多中心管治模式"是区划合并后重建
该文在论述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地区度假村可行性开发的基础上,以沟壑地区传统山地窑居聚落师家沟村为例,挖掘当地旅游优势资源条件和生态基因,坚持走可持续生态旅游之路,并将度
大空间体育建筑是城市重要的公共建筑.随着可持续发展在20世纪末期越来越得到各国的共识.体育馆建筑也离不开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中国体育场馆建设,自建国后有了长足的发展.2
该文所做的主要工作为:1)从数码相机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数字图像的基本特征出发确定出了数码相机亮度和测色的标定方法,并分析了相机测光均匀度和测色色域这些影响测试的相关指
当前的城市建设中至少有两方面的工作与景观密切相关,一是城市外部空间环境的营造;其二则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在通常情况下,它们被分划为不同领域,由不同的专业分别进行
学位
为了科学地进行遮阳设计,以期达到良好的遮阳效果;为了准确地进行空调节能设计,以避免造成空调能耗的无谓浪费;也为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