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药物依赖是一种慢性的复发性脑病。节律基因除了调控自身的生物节律使机体更适应外环境外,其在药物依赖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药物依赖者的近日节律出现紊乱,而长期的睡眠障碍也会增加药物滥用或复吸的风险,然而节律基因调控药物奖赏的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本研究通过慢性注射甲基苯丙胺,建立药物依赖大鼠戒断模型,观察戒断大鼠的旷场行为变化,继而探讨药物依赖相关脑区中的PER1、酪氨酸羟化酶(TH)和多巴胺D2受体(DRD2)与大鼠戒断行为变化的关系。方法:1、200-250g Spraguea-Dawley雄性大鼠,在12h/12h昼夜环境下饲养1周后随机分成两组,甲基苯丙胺组大鼠隔天(ZT4)交替腹腔给予甲基苯丙胺(3mg/kg)和生理盐水(1ml/kg),生理盐水组大鼠连续腹腔给予生理盐水(1 ml/kg),注射后立即将大鼠置于CPP箱中45min进行训练,共14d。第14d进行CPP后测试,选择依赖的大鼠自然戒断10d,进行旷场实验,并在戒断第10d的ZT4-ZT5时间段取伏隔核(NAc)、海马(Hip)、前额叶皮层(PFC)、杏仁核(Amy)脑区,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测定PER1。2、在前额叶皮层(PFC)及伏隔核(NAc)脑区进行脑立体定位给药,vector组和aav-per1组大鼠相应脑区双侧分别注射AAV-scramble和AAV-per1,假手术组只单纯进行手术。手术恢复7d后再建立药物依赖戒断大鼠模型,并在戒断第10d进行旷场实验,在ZT4-ZT5时间段取相关脑区,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测定PER1、TH、DRD2表达量。结果:1、甲基苯丙胺组大鼠条件位置偏爱后测值高于前测CPP值(p<0.05),生理盐水组条件位置偏爱训练前后CPP值无明显变化(p>0.05)。2、与对照组相比,甲基苯丙胺组大鼠中的PER1在前额叶皮层、伏隔核和杏仁核的表达量升高(p<0.05),在海马中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3、NAc注射AAV-per1,大鼠给药训练后CPP值比前测CPP值降低(p<0.05)。PFC注射AAV-per1后,大鼠给药训练前后CPP值无明显差异(p>0.05)。4、meth组、sham组、vector组和aav-per1组大鼠前额叶皮层、伏隔核中的TH、DRD2表达量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采用多次腹腔注射甲基苯丙胺训练CPP,成功建立甲基苯丙胺依赖大鼠模型。2、NAc中的节律蛋白PER1可能参与了甲基苯丙胺依赖大鼠戒断行为。3、NAc、PFC中的TH、DRD2蛋白可能未参与甲基苯丙胺依赖大鼠戒断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