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立位、坐位、以及卧位三体位血浆醛固酮浓度(plasmaaldosteroneconcentration PAC)的差异,同时探讨三体位的PAC、立位和坐位、坐位和卧位、立位和卧位之间的PAC差值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atherosclerosisCA)之间的关系。 方法:入选在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325例进入实验,受试者依次采取立、坐、卧三种体位,每种体位均保持2小时,在各体位2小时末均采集血样本一次。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量立位、卧位和坐位三个体位的PAC。按≤40岁(A组),41~50岁(B组),≥51岁(C组)分三组,比较总体人群及分为三组后立、坐、卧不同体位PAC值。按性别分为2组后,比较不同性别之间不同体位的PAC的值。用t检验分析CA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立位、坐位以及卧位三体位PAC的差异;用简单相关分析法分析立位、坐位、卧位PAC与CA之间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CA与立位、坐位以及卧位PAC及两两体位之间PAC差值的关系。 结果:无论是325例受试对象还是按性别和年龄分组后的的PAC随着体位的变换规律均为,立位>坐位>卧位(P<0.05);?按年龄分为3组后,三组间立位PAC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P=0.016);坐卧位的PAC均为B年龄段的高血压患者最高;?进一步行三年龄组两两之间立、坐、卧三体位的PAC的比较发现,A组立位PAC比C组高(P=0.006),其余两两之间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未分组前年龄与立位PAC(r=-0.184,P=0.001)呈强负相关;分组后,A组的立位PAC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333,P=0.000);B组及C组三体位PAC与年龄均无线性相关关系(P>0.05)。?325例进行TOD评估的高血压患者中,完成CA、LVH、肾脏损害的评估的高血压患者分别为78.3%、77.1%和68.3%;共有225例完成了所有靶器官评估,32%无TOD,52.4%有1TOD,20.4%有2个TOD,2.2%有3个TOD;?CA组的立位PAC与左侧颈内动脉IMT呈显著正相关(r=0.247,P=0.010);CA组的立位PAC与双侧颈内动脉IMT均值呈显著正相关(r=0.230,P=0.01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程、吸烟、饮酒、血压升高程度、糖尿病及纸质代谢紊乱等混杂因素后,立位PAC(OR=1.22;95%CI1.09~2.38,P=0.028)的最高分位组是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体位及年龄是高血压患者PAC的重要影响因素。PAC尤其是立位2小时后的PAC在CA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