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富有争议的问题,对“性别”的研究一直经久不衰。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它同样受到教育理论研究界的关注。关于性别的研究拓展了教育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性别问题。 近年来,中国教育实践中女性的表现日渐突出:不仅教师群体中有大量的女性;女学生的成绩也越来越好。另外,在许多教育理论的专业学习机构,如各大学的教育学系中,女生的数量也大大超过男生。那么,这些现状和趋势是否意味着教育优势已被女性占据?显然,在做出判断之前,还需要了解当前中国真正从事教育理论研究人员的性别构成及其差异,这也是本论文的基本目标。 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者关注到教育实践领域中的性别差异问题;将女性理论研究者作为调查和分析的对象在其他理论领域已经十分多见;而且,研究者还在多个视野内对男、女差异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这几类成果就为论文提供了研究基础。 在参考类似研究后,笔者针对本论文的目标和特点提出了分析框架:近5年来(2000年度——2004年度)部分重大教育课题负责人的性别构成;部分教育类理论期刊论文作者的性别构成;部分教育类理论刊物主要编辑的性别构成。本论文主要采用调查、文献和访谈等三种研究方法。 经过数据收集和整理,本论文得出了基本结论:中国教育理论研究群体中存在着较大的性别差异,其中男性占有较大的优势。 对于这种性别差异的产生,笔者试图从历史、社会、女性自身以及教育理论本身特点等角度来进行解释;并认为这种性别差异可能会对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阻碍。为此,应该从各方面努力来改善教育理论研究群体中的性别差异状况。 本论文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其中包括选题的缘由;以及相关的对于教育实践群体与其他理论研究群体中性别差异的研究成果。 第二部分说明了论文的研究设计。具体阐述了论文的核心概念、目的与内容、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三部分主要包含了研究结果的呈现与分析。根据分析框架,笔者采用数据展示了当今中国教育理论研究群体的性别构成状况并做出初步的分析。 第四部分为思考和讨论。针对这种性别差异的成因,笔者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并提出了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