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长篇小说中孩童形象分析

来源 :济南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life1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华长篇小说中有一个密集出现的特殊群体——孩童形象。他们或是作为小说的直接叙事策略,贯穿于故事的始末,如《在细雨中呼喊》;或是作为与成人世界的对立面,用来审视成人世界里充满的苦难与荒诞,如《活着》、《兄弟》;或是作为一个条独立发展的脉络,推动故事更好的前行,如《许三观买血记》、《第七天》。故此,分析作品中的这些孩童形象,既有助于掌握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和要旨,也对更好的理解作者、作品与时代的关系不无裨益。本论文结合已有研究、作者作品及早年生平、笔者个人思考等,主要从三大方面来分析余华长篇小说中的孩童形象:表现形态、生成因素及内在意蕴。第一章分析了余华长篇小说中孩童形象的表现形态,主要是从孩童的个人遭遇、言谈举止、性格心理等方面具体阐述。不同于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认知的少年儿童,余华作品中的孩童形象大多被赋予了超出他们自身年龄段的特质。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仅拥有着隶属于成人的老成和色情,而且还多出了一抹成人的忧伤色彩。第二章分析了余华长篇小说中孩童形象的生成因素,主要是从作者自身及所处时代两方面入手。作家自身的经历,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无疑都会对其作品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余华的少年时期是伴随着医院的消毒水的味道和漫漫文革度过的,他初登文坛之际又恰逢中国的改革开放,这种种机缘巧合交揉在一起,势必会影响到其作品的创作,而我们也从其作品中的孩童形象身上,直观的看到了这种影响。第三章分析了余华长篇小说中孩童形象的内在意蕴,主要是围绕儿童视角及孩童形象之审丑两方面来展开的。儿童视角是余华在塑造孩童形象是经常会用到的一种叙述策略,相对于成人视角而言,这种视角一方面可有助于增强叙事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反思成人视角。与此同时,我们还会发现,余华运用儿童视角塑造出的孩童形象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孩童,书中的他们就审美意义来说,都是不美的,都在形式上呈现出了丑的特征。但深入分析这些形式上丑的事物,我们会发现其美的价值与意义。当然了,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作者余华在描写孩童形象丑的尺度上有时也会失衡,从而带来负面效应。
其他文献
心理动词作为动词重要的类别之一,在语义和语法方面有独有的特点,状态心理动词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记小说作为重要的语料,可以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基本面
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对《圣经》和合本修订版(2011)和官话和合本(1920)进行比较分析,考察新旧译本之间词汇、语法、标点的变化并探究其成因。  第一章为绪论,概述了文学、翻译学、语
水泥这一施工材料在建筑工程中十分常见,但值得注意的是,水泥与工程施工质量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其与建筑物稳定性具有直接关系.建筑工程检测工作开展时,需要以正确工作流程为
住宅群体工程主要是那些建设达到一定的规模的工程,同时具备建设强度大、工程任务繁重的特点.在实际的施工环节,对于这类规模得工程施工就会采用总包施工组织管理的方式.这就
当前,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工民建工程的建设规模在不断扩大,人们对建筑设计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而现阶段,建筑行业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很容易造成资源、能源
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建筑设施,尤其是当前城市化建设的需求,使得建筑的数量大大增加,这给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的契机,推动了建筑行业的繁荣.但是由于建筑行业中部分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在水平也在不断上升,同时,对建筑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行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到了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