帧化的空间——四维建筑设计策略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6862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建筑理论家吉迪翁(Sigfried Giedion,1893-1956)的经典著作《空间、时间和建筑:一个新传统的成长》的发表为标志,空间的本质与内涵实现了从三维到四维的跃进—一时间性终于成为建筑空间一个密不可分的维度。这种空间认知范式的革命性转变在颠覆了旧有的建筑设计策略和评价方法的同时,也必然导致新的建筑设计策略和评价方法的出现。本文所做的研究正是以此为思路,探讨了将瞬时的三维空间经验在时间维度上进行编排与组合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新的空间形式语言。   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其中三、四、五章为全文的重点,分别探讨新型空间形式语言的三个主要方面:语义单元、句法与修辞格。   第一章为绪论,作为开篇,本章主要论述了本文研究问题的缘起,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意义以及研究的步骤与方法。   第二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过对建筑空间认知发展史的简单回顾,梳理出这种转化背后蕴藏的时代与理论背景。第二部分则主要阐明了“主体的空间认知”这一命题包含的一些基本概念,如主体、身体、感觉、知觉等等,并阐明了现代认识型中主体空间认知的大致过程。   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历时性空间经验的基本单元——帧化空间与帧化空间组,以及这些基本单元所具有的各种属性。这些单元可类比为空间形式语言的语义单元。   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帧化空间组是按照怎样的规则组合成一段历时性空间经验。这一规则相当于本文所建立的新型空间形式语言的句法规则,只有明确了这些句法规则我们才可能对一系列帧化空间组进行时间上的编排。   第五章主要进行了帧化空间序列编排手法的研究。这些编排手法可以类比为空间形式语言的修辞格。   第六章为结语,为全文的总结。
其他文献
历史文化村落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作为广东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客
现今,高速的城市建设成为推动城市化的动力。快速城市化发展,经济增长,人口集聚使城市产生了一系列制约的存在;生态、环境、物质文化需求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变成城市发展阻碍。
南宁于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开始建城。   古城选址在南宁盆地中,邕江边,历史上曾经有过“晋城”、“唐城”、“宋城”,这些古代城池的建设都首先要解决的是“基础”问题:城
本论文以东南亚佛教-印度教建筑为对象,通过对东南亚各国佛教-印度教建筑的调研和分析,在建筑、社会、文化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期,综合运用建筑历史、社会学、建筑美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