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jiantao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新发传染病开始肆虐并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SARS、甲型H1N1流感、脊髓灰质炎疫情、埃博拉疫情、“寨卡”等疫情的相继爆发,给各国人民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2019年末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对各国应急医疗的一次重大考验和挑战。现阶段,我国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国家,必须坚持“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防疫策略,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为及时化解危险、最大程度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建设与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体系至关重要,这也是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核心问题。本文首先分析并总结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概念、主要理论与实践经验。然后,以危机管理理论、协作性公共管理、EMSS理论为基础,从国内应急管理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基本组织结构出发,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归纳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了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现状、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完善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具有一定参考价值。除第一章“绪论”与第六章“研究结论与展望”以外,本文主体内容包括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第二章)。梳理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与应急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的相关概念及特征,并对危机管理理论、协作性公共管理、EMSS进行了阐释,为后续结合国情、省情建设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第二部分: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体系现状(第三章)。分析了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的三大构成要素——医疗救治机构、医疗救治信息网络以及医疗救治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现状。分析发现,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为医疗救治信息网络逐渐健全、医疗救治能力显著提升、重大疫情响应处置机制逐渐完善等,并在实践中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第三部分: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原因(第四章)。通过综合调查与分析,发现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还存在一些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在医疗救治机构方面,存在基层医疗救治机构救治能力不足、医疗救治机构基础条件较差、院前急救能力较弱、传染病医院建设滞后等问题;二是在医疗救治信息网络方面,存在应急预案不健全、预警上报系统不完善、信息管理的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三是在医疗救治专业技术队伍方面,存在公共卫生人才流失严重、专业救治队伍缺乏等问题;四是应急救治指挥管理机制有待形成长效机制。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都指出了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第四部分:完善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的对策建议(第五章)。基于前述分析,从提高医疗救治能力、完善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加强医疗救治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重大疫情处置体系、完善医疗救治机制等五方面,提出了完善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的对策建议。
其他文献
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科学有效的税收政策对于鼓励引导企业向可持续发展道路迈进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政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激励企业研发创新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作为技术创新的“领头羊”,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创新意愿被充分调动起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但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部分政策的问题也逐渐显露,特别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政策在执行
文章基于中国知网(CNKI),以“康养旅游”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对2009年至2021年间发表的有关康养旅游的相关文献进行分类、归纳和分析,以此了解国内康养旅游的研究状况。从文献中看出,近十年来,国内康养旅游的研究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康养旅游的发展;发展康养旅游、提高全域旅游的经济效益,是旅游业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康养+”多产业融合是满足企业、行业、社会等各方
山岭隧道进口段的地质条件往往复杂多变,洞口岩层常年受外部环境风化侵蚀,破碎程度严重,洞口以及边仰坡处存在大量的坡积碎石土,隧道洞口施工以及边坡仰坡开挖都会扰动坡体和内部的围岩,自稳性差的碎石土和围岩将难以形成有效的承载拱,极易出现坍塌、冒顶以及滑坡等工程事故,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和工程的经济效益。本文以小白岩隧道施工为工程背景,研究在碎石土地质条件下隧道开挖对边仰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中采用了数值模拟、
当前,我国乡村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面临“两化三后四降”的发展困境;这一现象本质在于,多数乡村产业与乡村空间格局适配性较差,乡村产业对于乡村空间格局的导向作用并未凸显。对此,国家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生态文明及高质量发展理念下,对我国乡村产业及乡村空间布局提出了新发展要求。目标在于通过乡村产业振兴,结合现代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乡村资源,引导乡村空间重构,形成乡村产业与
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的冲击给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在政策引导和需求升级的推动下,我国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平台合作、业态融合等方式积极应对危机,在适应外部社会经济局势变化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企业在危机当中通过创新和收购等方式积累了多样化的行动方案经验,为锻造长期竞争力和适应性奠定基础。但企业在战略层面采取的积极响应导向是如何帮助其应对威胁,并在后续过程中实现对外部环境的适应,以及在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是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张,地震灾害对城市造成的破坏也不断加剧,对城市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造成了重大挑战。如何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的冲击,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这种严峻的背景,将韧性理论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相结合,从静态的城市地震脆弱性向动态的地震韧
为了提高细叶桢楠种子萌发率和苗木的抗旱能力,解决细叶桢楠苗木培育过程中种子发芽率低、季节性干旱造成苗木受损的问题,本文以新鲜的细叶桢楠种子和两年生细叶桢楠苗木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细叶桢楠种子基本特性、萌发生理特性和细叶桢楠苗木生长、光合、荧光、生理等指标来探究细叶桢楠种子休眠特性、低温层积下细叶桢楠种子生理响应、细叶桢楠苗木对干旱-复水的响应机制以及干旱胁迫下细叶桢楠苗木对亚精胺的响应机制,为保护
糙皮侧耳是一类具有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能力的白腐菌,同时一些细菌也具有木质纤维素代谢的能力。自然界中,白腐菌在腐朽木质纤维素过程中,往往会有细菌等微生物的存在。但是具有木质纤维素代谢能力的细菌是否能促进白腐真菌糙皮侧耳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还所知甚少。为了探究具有木质素降解能力的细菌对白腐菌降解木质纤维素的影响,本文将具有木质素代谢能力的四株细菌与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 BP3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乡村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系列不合理的开发导致村落风貌环境遭到严重破坏。2012年,我国为保护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专门出台《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并推选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目前,传统村落不断遭受着社会变革的冲击,正处于发展变革与保护传承的尴尬境地,风貌缺失落后、保护模式单一、村落环境千篇一律等
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旨在增长学生见闻、强调学与思相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研学旅行,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2016年研学旅行开始被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以来,各地纷纷响应号召积极落实研学旅行课程化建设。但是研学旅行与传统的学科课程不同,研学旅行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程实施的难度,导致课程化建设遇到了种种问题。因此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