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冠心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各种室性心律失常的昼夜节律变化,以及自主神经功能损害与心功能的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探讨子午流注时辰规律与心衰室性心律失常昼夜节律变化之间的联系,判断中医宏观与功能检测相关指标关系的理论模型。方法:用24h动态心电图分析181例冠心病慢性充血性心功能衰竭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及各型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比较不同心功能级别及不同中医证型之间心率变异性的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有无差异。分析此类患者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变化与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的关系。并应用PEMS3.1统计软件对各型室性心律失常按不同心功能分级及不同中医证型分别进行圆分布统计,比较各类室性心律失常昼夜节律变化的特点。结果:1、采用PEMS3.1对各型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圆分布统计,求得圆分布资料的平均角并行假设检验,P<0.05,统计学有意义,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按NYHA心功能分级,各型室性心律失常24小时发作的高峰时间范围均在0:30:00~01:00:00之间,对应于12时辰的子时范畴。按中医实证及虚实夹杂证分类,其各型室性心律失常24小时的发作高峰也为12时辰的子时范畴。2、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24 h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全部窦性R—R间期的均值标准差(SDNN)较健康患者的标准值有显著的差异(P=0.000);不同心功能分级或不同中医证型之间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时域指标、频域指标在总体上无显著区别(P>0.05)。在心功能不同级别之间的两两比较上只有心功能2级与心功能4级之间24 h内全部窦性R—R间期的均值标准差;24h内每5min窦性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相邻窦性R—R间期差值>50ms的百分比有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慢性充血性心功能衰竭时交感活性增强,迷走张力进一步下降,自主神经对心脏的调节能力明显减弱,迷走神经功能受到损害;但HRV下降与反映冠心病CHF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NYHA分级无明显相关。不同心功能分级之间无论是HRV时域指标或频域指标在总体上都没有明显的差异。慢性心衰室性心律失常的昼夜变化有一定的节律,其发作高峰在夜半子时,与中医时间医学“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的理论不谋而合。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治未病”,未病先防。为心衰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及时间治疗学上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