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人对于翻译理论的研究已经鳞次栉比,本文作者才疏学浅,对于翻译的研究尚无法达到理论批判或理论创新的高度,因此只能将其有限的能力放在前人已经进行了范围更大,时间更久,参与人数更多的翻译实践的研究上。许多英语专业的同学发现,即使他们具有较强的语言和翻译实践能力,然而在面对陌生的语言环境时,仍然不能顺利有效地将语言组织并通过目的语言准确无误地表述出来,进而形成一个完整高效的翻译过程。于此同时,许多非英语专业的同学,他们具有较多英语之外的专业知识,然而他们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发现,由于没有进行过专业翻译训练和培训,其对于文本中专业术语的翻译尚可圈可点,至于整体文本的翻译则乏范可陈,甚至无法将其当作一篇翻译文本来进行衡量。两者相结合,我们不难发现,理想的译者需要具备语言和翻译技能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储备。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向来实现,一个是从语言专业出发,增加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储备,并进行适当的联系;一个是从具体学科专业出发,在打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语言和翻译技能的训练。两者的目的都是要培养出更复合,更专业,更符合实际翻译需求和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这一点,对于我们语言专业的人来说,就是我们要具有跨学科意识,因为翻译行业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翻译的内容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相应地,译者就应当具有跨学科的意识,在提高自身语言和翻译技能的同时,努力提高其他学科的知识储备和运用能力。选取一个或多个其他具体学科进行学习和提高,进而将翻译作为职业发展方向。我们知道翻译在中国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从最开始的经书翻译,发展到现在的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个领域的诸多翻译形式和翻译门类,不可谓不丰富,加之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于翻译学和译介学理论的潜心研究使得人们对于翻译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也促使部分人开始将翻译当作一种职业来发展。然而,纵观全社会不难发现,包括学术机构,用人单位,或政府机构并没有将翻译当作一个独立的职业类别,或学科门类单独列出。在高校招生和就业信息统计中,多数是将翻译作为一个挂在语言学或文学,甚至是比较文学下面的一个研究方向,并且最终授予学位的时候也不存在“翻译学士硕士博士”的学位,除了最近几年出现的MTI(翻译学硕士),和外交部下设翻译司之外,其余数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将翻译作为职业来发展的情况就更见其少,常见的模式就是兼职翻译,包括秘书翻译。但是,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交流的规模,经济社会对于专职翻译的需求量可想而知,与之相关的翻译市场容量也是不可小觑的。然而,许多同学和翻译从业人员目前都觉得,好像一夜之间大家都能从事翻译工作,似乎稍微懂一点儿外语(这里以英语为例)的人,就能进行简单的翻译。一时间大量的翻译公司和翻译中介皮包公司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市场上涌现出来,然而其翻译质量参差不齐,许多公司并没有自己的翻译人员,一台电脑,一部电话,一把椅子,就能开办翻译公司。翻译行业的准入门槛太低,翻译公司和个体户竞相压价,产生无序的恶性竞争;同时由于缺乏行业监管,没有龙头企业,对于翻译人员,特别是口译工作者的职业化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作用。那么,本文就将从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阐述:第一,翻译实践过程中的跨学科问题,以及译者该如何确立并培养自身的跨学科意识,并增强其跨学科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本文作者将通过案例的形式列举并分析作者在各种跨学科翻译实践所遇到的问题。第二,职业化发展,在这个市场规模和从业人数都不断壮大的背景下,将翻译作为主要职业发展方向的趋势已经形成,然而在这样充满荆棘和恶性竞争的道路上,译者到底该如何进行翻译职业化规划和发展。本文将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本文主要探讨跨学科意识对于口译结果的影响。作者得到黄芩博士《英语新闻汉译的跨学科分析》一书的启发,并且在李欣老师的建议下,加上本人丰富的口译实践经历,认为跨学科意识对于翻译的结果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本文认为,具有一定程度跨学科意识或者能够及时激活跨学科意识的译者,与那些不具有或者不能及时激活跨学科意识的译者相比,能够给出更好的翻译结果。但是能否及时激活跨学科意识不是本文的核心,本文将主要探讨是否具有跨学科意识对于翻译结果的影响。通过邀请100名左右水平相近的校友和同事,分为两组参加了一次小型口译测试,两组人员分别使用不同的试卷,以跨学科提醒为变量,考察跨学科意识对于口译结果的影响。经统计发现,具有跨学科信息提醒的小组与没有跨学科信息提醒的小组相比,其口译准确度提高了12%。实证研究验证了,具有一定程度跨学科意识或者能够及时激活跨学科意识的译者,与那些不具有或者不能及时激活跨学科意识的译者相比,能够给出更好的翻译结果。通过联系Daniel Gile在口译学中提出的“精力分配模型”理论,笔者认为口译员在获取源语言信息之后,需要将获取信息然后进行处理所产生的短期记忆与口译员的长期记忆联系起来。首先分析短期记忆中源语言信息所属的科目信息,然后从长期记忆中找到目标语言或源语言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科目和文字信息。在这个搜寻的过程中,口译员需要尽快而且尽量准确地找到对等成分。但是按照“精力分配模型”的理论,口译员的脑力是有限的,在一定时间内只能完成一定量的任务,所以就存在精力与时间上的冲突。而通过建立健全一套跨学科意识,口译员就能够通过跨学科意识来迅速准确地定位源语言的学科信息和在目标语言中的对等信息,进而减少口译员花在这一环节中的时间和精力,花更多的时间处理其他环节,进而提高口译质量和速度。本文同时探讨了译者的职业化发展等问题,将口译工作者的职业化发展方向按照口译工作者所掌握学科门类知识的多少和深浅进行分类规划。一般的口译员可以通过选定职业规划演进路线图,发展成为学科全能型一般口译员或者特定学科型专业口译员,分别满足市场上对于不同类型口译员的需求。之后,两种类型的专业口译员再通过后来的不断积累和发展,全部进化为全能学科型专业口译员。这种全能学科型的专业口译员能够胜任市场上对于任何一种口译工作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