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三种园林植物根叶形态结构的比较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csp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营造优越、舒适、美观的生活环境离不开园林植物的应用,因此对于美观且适应性强的园林植物的选择被提到紧迫的位置。本课题选择翠芦莉(Ruellia simplex)、花叶艳山姜(Alpinia zerumbet’Variegata’)、巴西鸢尾(Neomarica gracilis)等三种近年来在南方园林建设中常见的植物为研究对象,在广西高校校园内分别于较干旱和较湿润的位置采样,运用离析法、石蜡切片法、根系扫描法等从其叶片和根系的形态结构特征上分析该三种植物对土壤条件差异显著的环境适应机制,以期为同类研究和园林植物的选择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结论如下:1.总体上三种植物叶片和根系的形态特征表现的规律为:在偏干旱环境中,叶面角质层较厚,气孔主要分布于下表皮,叶面有附属物,栅栏组织发达,海绵组织较弱或无分化,机械组织发达,根系发达。在偏湿润环境中,上述特征的演化则与之相反。2.同一植物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差异性。在叶片表皮所例指标中,差异极显著的指标数的顺序是巴西鸢尾>翠芦莉>花叶艳山姜。在叶片横切结构中的顺序是花叶艳山姜>翠芦莉>巴西鸢尾。在根形态指标中,仅巴西鸢尾有2个指标差异显著。3.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的指示作用表现不明显。翠芦莉和巴西鸢尾的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在旱生环境下的数值均大于湿生环境,而花叶艳山姜则相反,故用气孔密度这一指标来衡量植物的抗逆性大小需谨慎。4.叶上表皮角质层、栅栏组织、总根长度和根尖数量等常用衡量植物抗逆性的指标,在本研究的三种植物中,旱生环境下的数值均大于湿生环境,符合大部分植物应对环境的策略。其它指标的变化规律不明显,说明了植物体进化过程中局部的差异。5.相关性分析表明大部分指标间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主成分分析中反映最主要的影响因子是气孔因子。6.三种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均较强,研究指标在种间和种内的差异性说明每种植物有自身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在两种环境中,存在显著性差异的指标数的顺序是翠芦莉﹥巴西鸢尾﹥花叶艳山姜,反映翠芦莉能通过调节自身结构来应对环境的变化,但若遇突发的极端环境变化易受威胁,而花叶艳山姜稳定的结构特征说明其生态幅宽,适应性更强,巴西鸢尾的适应性则介于两者之间。
其他文献
长链非编码RNA是一种长而多样的非编码RNA,缺乏蛋白质编码能力,其长度从两百个核苷酸到几十万个核苷酸不等。长链非编码RNA在细胞发育和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确定长链非编码RNA在不同组织或亚细胞上的表达特异性对了解其生化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长非编码RNA数量极多,且通过传统的生物实验进行表达特异性验证昂贵且费时。故一个有效快速的基于长链非编码RNA序列的计算方法预测其组织特异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扩大,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在此背景下,旅游外宣翻译尤其重要。此次汉译英翻译项目的内容为北帝山旅游景区简介,旨在吸引更多海外游客,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提升广西旅游业国际化水平。同时,本项目还涉及广西客家文化习俗,有利于宣传广西特色文化,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本翻译项目属于旅游文本翻译,报告对图式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考察了图式理论的分类,在图式理论的指导下,以北
车辆检测一直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是推进智慧路侧停车管理系统、智能交通系统中无人驾驶辅助系统的基础。目前,随着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检测性能表现优异的目标检测算法,因此本文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进行车辆检测。但是,对于车辆检测而言,由于检测场景复杂,比如:在无人驾驶辅助系统中对车辆检测的实时性要求很高;在智慧路侧停车管理系统中存在车辆目标密集且重叠度高的问题导致车
基层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积极保护文物不仅有利于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基层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人力、物力投入较少,文物分布范围较广,对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文章通过分析保护文物的意义以及基层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保护文物时存在的问题,探索保护文物的方式、方法,以期提升我
期刊
在"磁场磁感线"的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设计围绕以史激思、促疑、体验、拓思等方式展开教学,再现物理学的历史成就,彰显科学思维方法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引领学生关注物理学史,参与物理探究过程,切实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本论文探讨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水平较高的甘蔗尾和甘蔗分别与粗蛋白质水平较高的桑叶和构树叶混合青贮的效果,两种原料的新鲜样质量混合比例分别为100%vs 0%、75%vs 25%、50%vs 50%、25%vs 75%、0%vs100%,青贮完成后分析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及其常规营养成分变化规律,并分析有氧暴露后青贮发酵指标和主要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各项试验结果分述如下:试验一:甘蔗尾与桑叶混合青贮对其青
文章依据作业创新设计的原则,通过提供支架策略、改变条件问题策略、优化情境策略等,对如何设计出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作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本次试验旨在探明甘蔗尾凋萎及甘蔗尾或全株甘蔗茎叶比例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以期找出青贮甘蔗尾的最佳凋萎时间和甘蔗尾或全株甘蔗最适茎叶比,为调制优质全株甘蔗和甘蔗尾青贮提供理论依据,为广西开发利用糖蔗提供新路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试验一:甘蔗尾凋萎0 h、24 h、48 h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本试验主要研究甘蔗尾凋萎凋萎0 h(未凋萎)、凋萎24 h和凋萎48 h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每个处理4个重
深度学习是研究图像分类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图像分类的重要子类任务,细粒度图像分类由于其研究对象是同一大类物体下的各个子类,有着众多应用场景,同时由于子类的类间相似度小与同一子类内差异大导致分类难度高,普通深度卷积神经网络难以在细粒度图像分类任务上取得优异的分类性能,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构建了弱监督的细粒度图像分类模型,并在基准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仅以单一卷积层进行特征提取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