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荀子在对儒家六艺的传授中,一方面完成了儒家思想的学术传承;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儒家六艺的经典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的发现说明孔子在“述而不作”的前提下,对《诗》的理论也做了思考与闸述。荀子诗论在《孔子诗论》基础上显示出更加成熟的理论性特点,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儒家《诗》的经典化建设。《尚书》出土文献为我们展示了《书》的经典化早期历程。荀子在继承儒家《书》的经典化建设成果基础上,对孔子论《书》言论进行了发展与完善,从而促进了儒家《书》的经典化。出土文献提供了荀子礼学思想在孔子之外的又一个重要来源,即七十子的礼学思想。荀子的礼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综合了七十子对孔子《礼》的经典化建设成果,又从理论建设方面,进一步推进了儒家《礼》的经典化步伐。《乐》类出土文献为我们勾勒出儒家《乐》的经典化路线:孔子将乐与教合,对《乐》之经典化做了第一步推进;七十子将乐与道合,对儒家乐教思想做了理论化提升,对《乐》之经典化做了第二步推进;荀子将乐与术合,使乐与现实的社会需求接轨,对《乐》之经典化做了最后一步的推进。《易》类出土文献证明《易》的经典化应该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基本完成。荀子通过对孔子易学思想的准确把握,沿着孔子开创的义理之《易》的方向,在自己的讲学与著述中进一步深化了《易》的哲理化程度,从而也就在孔子之后实质性地推进了《易》上升为儒家经典的步伐。孔子从大量的“春秋”类史书中,选编成教授《春秋》的教本。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等“春秋”类出土文献可能是这类史书的重新发现。在孔子教授《春秋》过程中,逐渐使作为教本的《春秋》走向经典化。荀子对《春秋》经典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春秋》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的地位进行了明确的定位;第二,通过对《春秋》学说的讲授与传播,增强了《春秋》作为儒家经典的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