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性事件诱发因素的实证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shengfu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深入、社会结构的改变以及利益格局的调整,导致社会矛盾和社会摩擦不断,随之而来的是我国群体性事件的高发趋势。而网络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群体性事件提供了新的发生渠道和平台。网络群体性事件所具有的匿名性、现实和虚拟的交互性等特征增加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处理难度,如何从源头上有效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一直是理论和实践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已有十余年时间,而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尤其是网络群体性事件诱发因素的研究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此,深入探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已经成为解决网络群体性事件和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基于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和网络群体性事件相关研究文献,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对政府公共危机部门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处理过程中如何有效抓住关键诱发因素,即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这一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构建网络群体性事件诱发因素的理论框架和模型、以及相关的实证研究,力图系统探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首先,本论文通过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相关概念的辨析和界定,归纳总结了涉及网络群体性事件诱发因素的研究文献,并重点分析和总结了网络群体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危机、突发性公共危机的关系。同时通过分析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基于现有的价值累加理论研究文献构建了网络群体性事件诱发因素的理论研究框架。本研究认为,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中提到的结构性诱因、结构性紧张和怨恨、普遍情绪和共同信念、触发因素、行动动员和社会控制能力下降这六个因素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具有显著影响。其次,深入研究结构性诱因、结构性紧张和怨恨、普遍情绪和共同信念、触发因素、行动动员和社会控制能力下降这六个因素,结合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建立网络群体性事件诱发因素的理论模型和诱发因素模型,基于问卷调查法、SPSS统计分析以及AMOS结构方程模型,采用了356个来自普通公众、公务员和媒体工作者的有效样本进行模型检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结构性诱因、结构性紧张和怨恨、普遍情绪和共同信念、触发因素、行动动员和社会控制能力下降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均具有显著影响,而且这六个因素之间还相互影响。最后,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本研究提出了如下对策建议:(1)结构性诱因、结构性紧张和怨恨,这是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源头。(2)普遍情绪和共同信念、触发因素、行动动员是网络群体性事件得以形成的前提条件。(3)社会控制能力的强弱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临界点,如果社会控制能力能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也许能阻止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本研究深入分析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研究结果不但拓展了价值累加理论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运用,还为我国公共危机部门及时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提供了理论指导。
其他文献
以某建筑工程基坑施工为例,围绕工程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工程桩基施工的条件,着重对灌注桩施工方法及技术要点进行了阐述,总结出了一些施工经验,以供类似工程施工借鉴。
<正> 中学生早恋有人把它喻之为一种“流行病”,大有扩大漫延之势。对此,已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一些研究中学生早恋的论文也不断出现在报刊、杂志上,对中学生早恋的原
<正>"十二五"以来,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依托盆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开创性地将太阳能应用于绿化、照明、物探三大领域,节能减排效果显现。塔里木盆地干旱少雨,但富集油气、
当前计算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包括电视都成为了人们的计算机终端,而社交、导航、支付等应用则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日益盛行。移动互联网的硬件和软
本文从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教育的立场出发,基于高中议论文的行文布局的角度,分别从议论文开头、主体内容以及结尾这三个层面,对高中议论文结构组织的布局方法进行了分析。
研究背景点状掌跖角化病(Punctate palmoplantar keratoderma; PPPK; OMIM:148600)是一种不规则分布于掌跖部位的大量的角化性斑块为特征的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Bu
<正>国民油井格兰特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钻杆及钻柱产品供应商,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公司生产、销售各种规格尺寸的专利扣型及API标准扣型的钻杆、钻铤、加重钻杆
研究背景:癫痫是人类最常见的神经疾病之一,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危及人类健康。近年来,虽然针对癫痫病因、机制及治疗等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有关其形成发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发展整体呈现蓬勃之势,虽历经坎坷,仍砥砺前行。建筑企业变革未停,未来可期。在改革开放之初就被确立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已然是改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