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风电在我国各电网中并网规模的不断扩大,风电所具有的随机性、间歇性以及反调峰特性给电力系统有功平衡的各个方面都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在其中,低谷调峰能力不足所导致的大规模弃风浪费是当前电网面临的主要问题;而风电场脱网所造成的频率控制问题也值得关注。针对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论文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冬季供暖期,由于热电联产机组的调峰能力因供暖而下降,导致负荷低谷期间强迫出力过大,留给风电上网的空间严重不足,造成大量弃风。为此,在借鉴丹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我国电力系统中实行热电厂参与风电低谷调峰的设想,以东北电网为例论述了热电参与调峰对接纳风电的效益。分析表明,热电参与调峰是解决未来电网风电接纳能力不足的一个有效途径。进一步,还分析了三种可行的“热电解耦”技术方案,指出了实行热电参与调峰所面临的关键问题。2.为激励发电企业充分发掘其调峰潜力参与风电调峰,在充分考虑当前我国电力系统运营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现有上网电价制度下建立市场化的非常规调峰服务定价机制的构想。进而,通过对风电弃风机理的剖析,考虑现有的调峰管理模式,设计了风电参与的非常规调峰服务交易理论基本框架,并对其中的核心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了论述。分析表明,风电参与的非常规调峰服务市场,既可产生调峰价格信号,激励调峰并引导风电与调峰电源协调发展,还可保证电网经济运行,而且与现有风电扶持政策相兼容。3.为平抑风电的日间波动性,保障火电机组各日所承担尖峰负荷数量的稳定性,减少火电机组开停机调峰需求,提出了冬季枯水期水电一风电联合调峰运行策略,建立了以月为决策时间尺度、以周为决策时间间隔的滚动决策框架。理论分析和算例验证均表明,该联合运行策略不仅可有效平抑风电出力的日间波动性,使火电机组承担的日尖峰负荷保持稳定,从而保障火电开停机稳定性;还可利用水电的剩余容量与风电协调,充分利用风电电量,从而提高系统调峰能力、减少火电机组开机容量,提高电网运行经济性。4.大规模风电并网后,使得原有的低频减载方案存在安全隐患。为此,对风电出力的波动性和风电机组的低频保护对低频减载方案整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论证了低频减载方案校核模型中单机改进为多机的必要性,提出了计入风电机组的影响的模型参数修『正方法,进而设计了大规模风电并网下的低频减载方案。最后,对传统方案和改进方案进行了仿真对比,结果表明,改进方案能更为有效地抑制系统频率下降,频率恢复效果更为良好。上述研究表明,对调峰问题而言,热电参与调峰是解决未来我国风电接纳的有效途径,其关键在于要有良好的调峰激励机制,而市场是最为有效的手段;水电——风电联合调峰运行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系统的调峰能力,从而提高系统接纳风电的水平。对频率控制问题而言,在设计低频减载方案时必须充分计及风电机组的影响,从而提高低频减载方案的可靠性。上述研究可为我国大规模风电并网后有功平衡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