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个体自身对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产生的一个蓝图,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当代的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他们是否具有远大的理想信念直接关系着能否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决定着能为国家社会有多大的贡献,也决定着他们自身能否实现人生目标,体现人生价值。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各方面不良思想的侵蚀。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也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到我们培养四有新人的进程,也会影响到建设和谐社会的局面。民族地区是我们祖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同样也肩负着国家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重任,他们更是这些地区建设的主力军,所以对于民族地区的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同样不容忽视。本论文以具有民族地区高校代表性的大理学院作为研究对象,抽取十个专业的300名学生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9,有效问卷为275份。调查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同学很重视理想信念的形成,但存在心理素质偏弱,不能把理想规划具体落实到生活的问题;学生普遍关注社会问题,对社会主义和党有绝对信心的同时存在部分同学缺少主动了解社会动态,不能辩证的看待社会问题,出现对党执政能力的担忧;大部分同学学习目标明确,但是存在生活期望和职业期望不合理的心理;学生信仰宗教面不大,但是受宗教环境影响的可能性较大,少部分同学信仰观和价值观出现混乱的现象;大理学院组织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的频率高,但是内容和方法需要改进,学生出现以社会实践形式为首先选择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要求的多样化思想。这些问题的出现,本文认为有几点的原因,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影响民族地区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信仰观;民族地区家庭、学校、社会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影响他们理想信念的正确形成;民族地区在校大学生主体对理想信念的认知出现偏差;民族地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重视力度不足,教育内容的滞后性,教育方式方法的不当导致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一般。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几点教育对策:加强、发展、丰富民族地区在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指导思想,加强理论研究;加强思政理论课和辅导师资力量的建设;加强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引导和学习生活技能的传授;建立民族地区在校大学生心理档案,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加强学生心理品质;加强形势政策课的力度和效果,增强大学生了解社会动态的兴趣;辩证的看待民族地区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信仰观;民族地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必须符合实践的需要,必须与时俱进,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民族地区高校必须改进传统方法,以社会实践为中心,实现理想信念教育方法的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