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胰腺切除术后晚期出血(late postpancreatectomy hemorrhage,PPH)的发生率、围手术期死亡率和其危险因素,比较开腹手术和血管介入治疗晚期PPH的优劣。方法:检索1990年至2015年12月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文献,通过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文献,统计分析软件为RevMan5.3。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别比较开腹手术和血管介入治疗晚期PPH的成功率,死亡率及再出血率,使用Mantel–Haenszel法合并OR值。结果:最终共有18篇文献研究被纳入,报道胰腺切除术患者8323例,其中晚期PPH患者334例,发生率为4%(334/8323)。11篇文献报道了前哨出血(sentinel bleeding),晚期PPH出现前哨出血的比例为51.6%(95/184)。16篇文献报道出血类型,其中外出血(腹腔内的出血)发生率为47.5%(124/261),内出血(消化道内的出血)的发生率为44.0%(115/261),内出血合并外出血发生率为8.5%(22/261)。13篇文献报道了晚期PPH的患者胰漏情况,其发生率为54%(135/250)。晚期PPH患者总死亡率为25%(86/334)。胰漏和腹腔脓肿是胰腺切除术后晚期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晚期PPH患者334例中,采用开腹探查并治疗的患者有82例(24.6%,82/334),而161例(48.2%,161/334)患者采用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并治疗,其余91例(27.24%,91/334)患者采用内镜或者保守治疗止血成功。结果显示在止血成功率方面介入组和手术组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在首次治疗后再出血率方面,手术组和介入组的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10);手术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明显高于介入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01)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预防和及时处理胰腺切除术后并发症,尤其是胰漏和腹腔脓肿,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晚期PPH的发生。2、提高对前哨出血的警惕性,尽早采取干预措施,避免进展为大出血。3、通过本次meta分析证实治疗晚期PPH,血管介入治疗晚期PPH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更低。目的探讨胰腺切除术后晚期出血(late postpancreatectomy hemorrhage,PPH)的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胰腺外科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胰腺切除术患者中29例发生晚期PP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提出优化的诊治策略。结果10年间我科共行1690例胰腺切除术,共有29例患者发生晚期PPH,发生晚期PPH患者具体术式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7例,胰腺节段切除术7例,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5例;其中15例患者表现为腹腔出血(外出血),10例表现为消化道的出血(内出血),4例同时表现为腹腔内和消化道的出血,平均出血天数为术后12天;术后发生晚期PPH患者中,有2例患者经保守治疗成功。20例患者首次治疗为介入治疗,其中9例止血成功(45%,9/20),3例患者发生再出血(33.33%,3/9),6例患者死亡(30%,6/20)。7例晚期PPH患者直接开腹探查手术治疗,6例止血成功(85.70%,6/7),1例患者之后再出血(16.67%,1/6),1例患者死亡(14.20%,1/7);29例患者中,13例有前哨出血(sentinel bleeding),发生率为44.83%(13/29);15例患者有胰漏(51.72%,15/29),16例患者有腹腔感染(55.17%,16/29);29例晚期PPH患者共死亡7例,死亡率为24.13%(7/29)总结晚期PPH患者死亡率较高,胰漏和腹腔感染是其主要的危险因素,积极处理和预防术后胰漏、腹腔感染是降低胰腺切除术后大出血重要的措施。前哨出血(sentinel bleeding)是预测大出血重要的征兆,发生前哨出血时应紧急行介入造影,出血较大者无介入指征时应积极剖腹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