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浓度的、配位交联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及黄原胶的水溶液,属于交联聚合物溶液体系。该体系提高聚合物分子量,改善流变性能,特别是聚合物受到泵、管道的机械作用降解后,在交联剂作用下又能恢复原来的一些性能。这种措施既降低成本,又能获得良好流变性能,能封堵高渗透层,调整注水地层的吸水剖面;另外在聚合物驱油中,高聚物交联,提高其黏度,扩大驱油体系的波及系数,提高原油采收率(EOR),在油田开发中有着相当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论文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别研究了聚合物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和黄原胶(XC)交联体系的形成及最佳配方的确定及影响因素。第二部分研究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盐对聚合物体系的影响。取得了一些创新的结果,对聚合物交联体系在油田的应用具有理论指导和实际意义。
在第一部分,本文首先确定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交联剂的组成及AlCl<,3>与有机酸最佳摩尔比为1.6:1。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确定最佳配方,配方为:HPAM 1000 mg.L<-1>,甲醛800 mg.L<-1>,苯酚800 mg.L<-1>,有机酸铝100 mg.L<-1>,pH 6.0。然后对聚合物的浓度、pH值、温度、矿化度等条件对交联聚合物体系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发现HPAM与交联剂混合后,初始黏度低于原始黏度,随着时间推移,其黏度逐渐增大。这样有利于使其注入油层深部;HPAM与交联剂交联时温度高,交联快,破胶也较快;温度低,交联慢,但一旦成胶体系较稳定。交联的最佳pH范围是6~8;该体系加入矿化水后,不影响体系的交联黏度,而且还有利于其交联。再次研究了交联聚合物溶液的流变性及微观结构和交联位置,发现有机酸铝(AloA)对HPAM具有延缓交联作用,经红外光谱研究认为HPAM分子中侧链-COO<->官能团与AloA发生交联反应;交联聚合物弱凝胶的流变曲线发生变化为胀塑性流体,是因为交联聚合物凝胶网络结构中含有凝胶颗粒所致;交联聚合物体系的G′≥G″,该体系主要表现为弹性,并且体系属于线性黏弹性流体。
在有机酸铝交联黄原胶的形成中发现,要使生物聚合物黄原胶发生交联,首先要破坏黄原胶的半刚性棒状结构,加入H-A水结构破坏剂,可以使黄原胶的半刚性棒状结构先转变成了较柔软和容易旋转,弯曲的大分子,再加有机酸铝交联剂可形成聚合物的三维网络结构,形成弱凝胶。这就要求生物聚合物黄原胶进行交联时要有一定的加料顺序,加料顺序为:先把黄原胶用蒸馏水适当稀释,加入H-A溶液,混合后静置5-10分钟。然后加入助Y,有机酸铝溶液,再稀释到所需浓度,调pH到4.5左右,则能得到满意的结果。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确定最佳配方,其配方为:XC 1500 mg.L<-1>,有机酸铝,300 mg.L<-1>,H-A 250 mg.L<-1>,助Y 100 mg.L<-1>,pH在4.5。然后对黄原胶的浓度、pH值、温度、矿化度等条件对黄原胶交联聚合物体系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发现pH值在4.5~5左右体系黏度呈现较大值,交联体系易形成弱凝胶;高矿化度的黄原胶弱凝胶放置很长时间后,仍有很高的黏度保持率;温度在20~40℃时比60℃时的弱凝胶稳定性好,温度高,体系成胶快,但破胶也快;XC浓度≥1500mg/L时体系成胶较好。在第二部分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及盐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醚磷酸脂与3530s作用,随着聚氧乙烯醚磷酸脂浓度的增大,体系的表观黏度减小,流型由假塑性向胀流型流体转变;由表面张力测定出现双拐点现象可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醚磷酸脂与3530s作用,形成了“复合物”,或大分子“吸附”了表面活性剂分子;表面张力法和荧光法同时测得聚氧乙烯醚磷酸脂得到的CMC值在1000ml/L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醚磷酸脂对XC的影响小于对3530s的作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双烷基聚氧乙烯三季铵盐与3530s作用时,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不能大于1000mg/L,否则体系将出现絮凝现象;当盐对聚合物作用时,随着盐中的与聚合物分子链电荷相反的电荷价数的升高,对HPAM的影响越大,而体系的表观黏度则变的越小。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1.找到了聚合物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和黄原胶(XC)与有机酸铝交联体系的最佳配方,特别是对生物聚合物黄原胶交联体系的探索过程中,发现了H-A水结构破坏剂,使得黄原胶与有机酸铝交联成为可能。
2.在宏观方面,用RS75H应力流变仪研究了有机酸铝与HPAM交联体系的流变性及其黏弹性。在微观方面,用场发射高分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5700探讨了有机酸铝与HPAM交联体系的内部结构和交联位置。
3.用表面张力仪、荧光光谱仪和流变仪研究了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及盐的相互作用,对指导实践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