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是个体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命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本质追求。近年来,我国频频出现中学生自杀现象,令家庭、学校、社会都非常痛心,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反思,出现这一幕的原因何在?传统教育模式下,中学生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的各方压力,考试、升学更是教师和父母关注的焦点。这些都可能是导致学生产生极端思想的根源,然而,当学生面临这些困扰时,又缺乏正确生命观的指导。生命观教育的缺位是当前我国教育中的一大弊端,长期缺乏生命观教育导致青少年不了解生命的价值,不懂得珍惜生命、爱护生命,没有树立最基本的科学生命观念。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充分发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并始终贯彻生命教育的思想和内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引领学生感悟生命的伟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明确基本的是非善恶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我国素质教育阶段的初中教育教学中,生命观教育已经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开展生命观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并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必修内容写进了初中课程标准之中。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中学生生命观教育相关概念和内容的概述,对“生命”以及“生命观教育”的概念进行了分析界定,阐明了生命观教育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本文主要从生命存在教育、生死观教育、感恩生命教育、生命价值教育这四个方面来阐述生命教育的最重要内容。第二部分对生命观教育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价值体现进行了阐述,主要从生命观教育的作用和地位两个方面来进行具体阐述。第三部分探讨了中学教育中生命观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形成原因,主要从初中教育中生命教育内容不全面,初中思想品德课没有发挥生命观教育主渠道功能,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与生命观教育理念存在差距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学生命观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学校层面和学生层面来分析导致问题产生的一些原因。第四部分从生命观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教学实践出发,分析了生命观教育与思想品德课相互促进的现状,并从教育部门、学校、教师这几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