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对地下空间的开发是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科技的进步必然要产生的一种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类对地上空间的开发慢慢的不能够满足于生活、交通等,随着对地下空间的开发,人们的有效可利用空间变大了数倍,伴随而来的还有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岩土灾害类型的发生,楔形体的失稳破坏就是其中的一种。为了对地下洞室楔形体的稳定性和破坏模式进行研究,采用极限平衡法、块体理论、赤平极射投影等研究方法,对楔形体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并对围岩的破碎程度进行了阐述,针对由不同破碎程度的岩体构成的楔形体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机制:(1)单纯的从几何形态上来判断地下工程楔形体是不可行的,要通过其他的一些识别方法对地下工程的楔形体进行判断,然后从地质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楔形体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楔形体的失稳破坏可以分为单面滑动破坏和双面滑动破坏两种形式,楔形体是在结构面(节理面、断层等)相互切割作用下形成的,其所在的空间位置和楔形体的大小都具有不确定性。(2)用赤平极射投影法和块体理论对地下洞室楔形体的滑动方式进行判别,在有精确的地勘资料等基本资料的情况下,用赤平极射投影判断出楔形体的滑动方式,通过矢量方法能够对关键块体及其运动形式进行判定,对几组结构面的不同组合关系,判断出有可能出现失稳状态楔形体的结构面的空间组合形式。(3)在不考虑地下水而考虑爆破荷载作用下,用极限平衡理论方法对楔形体的稳定性进行力学分析。将楔形体所受到的合力集中到重心位置进行分析,提出判定沿滑动面滑动的判定条件,用合力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与重心方向在水平面的投影与水平方面θ或投影的法线方向和水平方向ξ的比值得到楔形体的稳定系数。(4)对地下洞室楔形体失稳破坏进行简单分析,按照围岩的破碎程度的划分条件,根据构成楔形体的岩体破碎程度的不同,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