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白内障的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房水细胞因子的研究分析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forviv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研究目的: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组以进行性感光细胞及色素上皮功能丧失为共同表现的遗传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典型症状为夜盲,伴有进行性视野缺损,眼底骨细胞样色素沉着和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显著异常或无波型为其临床特征。是眼底病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白内障是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最常见的眼部并发症之一,而后囊下白内障(posterior subcapsular cataract,PSC)是RP患者中最常见的白内障类型,占到41%-53%。我们在临床中发现,合并白内障的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比普通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更加容易发生囊袋收缩综合征(capsular contraction syndrome,CCS),这在文献中也有报道。但其中的机制还未很好的阐明。房水是人眼重要的组成成分,可以有效地反映眼睛的生理和病理状况。之前国外有做过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白内障患者房水中单个因子的实验,但能反映房水信息有限。本研究拟使用Luminex液相悬浮芯片技术去研究合并白内障的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房水中细胞因子的情况,能同时对多个房水样品实现多因子的检测。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合并白内障的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共20例20只眼,对照组为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共20例20只眼,所有病人均是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确诊的病人。在白内障手术期间,分别从患有白内障的视网膜色素变性病人(RP组,n=20)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中(ARC组,n=20)收集房水,严格按照采集的程序和方法进行。使用Luminex液相悬浮芯片技术测量房水中37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并对两组的结果进行比较。然后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2 种房水中细胞因子(IL-1α,IL-1β,IL-4,IL-10,TNF-α,IFN-γ,EGF,GM-CSF,PDGF-AB/BB,TGF-α,BMP-9 和 E-selection)在 RP 组和 ARC 组中均低于检测的下限;RP组中IL-6检出率显著高于ARC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白细胞介素-8(IL-8),干扰素Y诱导蛋白-10(IP-10),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A(PDGF-AA),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3,MMP-7,MMP-8,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和血小板反应蛋白-2(TSP-2)这些因子在RP组明显增加(P<0.01)。另外在RP组患者中观察到,房水中骨形态发生蛋白(BMP-4)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P 患者房水中 PDGF-AA,MMP-2,MMP-3,MMP-7,MMP-8,PAI-1 和 TSP-2水平显著升高,BMP-4水平降低。该结果表明RP患者可能存在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紊乱。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在有先兆偏头痛发作期及发作间期和健康人群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内皮素含量,探讨存在与不存在右向左分流的偏头痛患者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临床分析探索偏头痛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85例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四科门诊确诊为“有先兆偏头痛”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57例,年龄18-55岁(34.64±9.21岁),入组均符合有先兆偏头痛诊断符合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的网络用户不仅仅是信息的消费者,更是信息的生产者。网络上充斥着大量以文本形式存在且杂乱无章的信息,面对海量数据,用户很难从中发掘
合成孔径雷达(SAR)是一种全天时、全天候对地高分辨率成像的雷达系统,在诸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传统SAR成像处理是基于理想点目标模型的,不具备对成像场景的自适应能力,智能
随着产品质量意识的提高,与颜色质量相关的各行各业对高精确的颜色质量成为了一种必要性。尤其是纺织印染领域,印染成品的颜色质量成为企业在市场的一种强势竞争力,故纺织印
近年来,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越来越多的产品被定性为季节性产品。对销售季节性产品的零售商来说,采用最优定价策略是利润增收的重要手段。但技术的日新
低维半导体材料结构特殊、性质优异,有望制备出多功能、多用途的新器件,实现多功能、智能化、小型化和柔性可穿戴以及绿色环保,来满足科技发展新需求,因此得到科研工作者的青
基于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室内定位系统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室内定位技术,但其存在一个非常显著的缺点:能耗高。为了解决高能耗的问题,本文提出了
《刑法修正案(九)》第二百八十七条第一款中增设的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大大提前了网络犯罪的处罚节点。在2019年11月本罪出台相关司法解释的背景下,本文试图通过研究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尚存争议的问题,以期本罪能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合理适用。本文第一部分通过收集样本案例的方式分析了本罪的司法实践现状。梳理出本罪目前存在的处罚边界过于宽泛,与相关犯罪适用界限不明的问题。指出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是基于预防为中心的
本报告来源于笔者参与第三部分汉译的《牛津国际法理论手册》(以下简称“手册”)翻译项目,英文原文涉及国际法众多重要理论和制度。笔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发现,相较法律规章、裁判书、合同等实务性法律翻译,《手册》这样的法学语篇更多涉及法律制度、法学原理以及法律文化知识的阐释。要正确表达出这些知识的内涵,首先应该保证基本概念的译法准确无误。结合《手册》翻译的具体实践,笔者主要遇到以下翻译难点:1.近义词和多义
三维重建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数字化的手段构建出现实场景或物体三维模型的过程,该技术是逆向工程、产品建模等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当前制造业要求产品快速设计制造,因此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