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拂晓报》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qier1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拂晓报》于1938年9月29日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由彭雪枫创办,初为新四军游击支队机关报,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解放后的曲折发展出版至今,现为中共宿州市委党报。 本文截取抗战时期的《拂晓报》作为研究对象,以抗战作为宏观的时代背景、以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指示和领导为根据、以彭雪枫的个人经历为视点,首先分析介绍了《拂晓报》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和与报纸有关的基本史实。 《拂晓报》以服务抗战为使命和宗旨,而评论和新闻报道是主要手段。通过对报纸的评论和新闻报道的研究和分析、在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分别对评论的内容和特色,对新闻报道的内容和特点进行了论述。 彭雪枫作为报纸的创办者和领导者,其新闻思想既是我们理解《拂晓报》的钥匙,也是党在抗战时期对新闻宣传工作领导和管理的一个注解。彭雪枫的新闻思想既是对党和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继承、贯彻和执行,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并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拂晓报》在艰苦的斗争中,服务了抗战并培养了大批革命报人,同时也培养和形成了可贵的“拂晓精神”,这种精神既是党和人民优良传统的延续,又是时代精神的折射,她跨越时空,于今天的我们和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依然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概要、内容研究、彭雪枫新闻思想研究和拂晓精神研究四位一体,构成了本文的研究框架。用新闻理论和概念的视野来排列事实,这种研究是新闻本位的。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以期发现研究对我们现实的可能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大众传播的发展和信息全球化的进程,媒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部分媒体开始采取小众化的受众取向。性别作为传播分类的一项重要指标,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媒介把女性确
期刊
1922年12月至1929年4月是北洋政府统治青岛时期,文章选取这一时期青岛报业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青岛报业概况、外国人创办报纸研究及民办报
一把折扇显悠然、一面描画尽文意、一阙题词示雅趣、一方文人明心志。京扇子——一把扇,蕴东方文化之美,含中国艺术之髓。  扇香不怕巷子深  南锣鼓巷胡同深处,有一家古色古香、雅韵十分的精致小店——京扇子。顾名思义,京扇子即为京城之扇。京扇子虽在胡同深处,但美名远扬、扇香绵延,依然引得众多顾客慕名而来。店门门头匾额上,仿古式地自右至左题着艺术字体“京扇子”三个字。匾额设计,基于传统又高于传统。仅这一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