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推特平台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呈现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zhi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的浪潮将各个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在这一背景下面向全球的社交媒体平台涌现成为国际交流、国际对话、国际传播的重要渠道,为各国争夺国际话语权,呈现国家形象提供了新的舞台。长期以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借助信息资源优势占据了国际传播的有利地位,成为国际传播格局的主导者,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成为被呈现的“他者”,国际舆论格局存在着不平衡的局面。2017年,特朗普成为新一届美国总统,中美两国的关系处于不断地变化当中,以CNN为代表的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态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中国在西方媒体中的国家形象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研究西方媒体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对于中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定位自身国际形象、了解国际舆论格局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当下在西方媒体特别是美国媒体中的形象了解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中的中国,研究选取了CNN的推特账号作为研究对象,从新闻框架理论出发,结合议程设置理论,使用内容分析法和话语分析理论,聚焦于CNN推特平台在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四年间的涉华报道,通过数据爬取和抽样选取样本进行类目建构和编码,探究其涉华报道在宏观选择框架以及微观话语重组框架中的特点,并由此总结出CNN在推特平台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更进一步地了解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在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的四年间,CNN在推特平台中对中国的关注度逐年提高,报道量也逐年增多。在宏观层面,CNN在推特平台中以视觉化的方式集中呈现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领域,同时借助杂糅交叉报道和高频重复报道等报道方式呈现了中国在人权、灾难、事故等方面的负面形象。此外,在微观层面,CNN在推特平台中的涉华报道带有明显的平台特色,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了中国国家形象,通过新闻报道中的词汇、修辞、引语、叙事等方式进行意义生产,隐含了西方媒体对于中国的价值倾向与态度。研究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CNN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中将中国国家形象呈现为异质化的负面政治空间、竞争对立与合作发展下的中国经济、科技繁荣与灾难频发的社会生活、古老传说与现代艺术并存的单一文化形象以及充满国际野心的军事威胁者五大形象。基于社交媒体碎片化传播的特性,CNN通过从宏大事件中抽取出碎片事实要素来对中国相关新闻进行报道,使受众通过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来拼接成了认知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因此,社交媒体平台中的“他者化”中国一方面源于媒体呈现的形象,另一方面则源自于受众根据碎片化拼接所进行的自我想象,而想象来源则是CNN暗藏于报道中的价值立场与话语权力。
其他文献
典型报道作为中国独有的宣传报道模式,在社会整合、榜样示范、引导舆论、指导工作、催人奋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军队典型人物报道作为典型报道的一种,是军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在引导官兵增强对当前政治体系的认同感,提升部队凝聚力,提高部队战斗力,助力改革强军和展现当代革命军人的优良形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媒介融合走向深入,部队官兵获取信息的渠道和价值理念日趋多元化,军队典型人物报道面临着前
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史学界的声响也尤为巨大。梁氏一声呼喊使得“新史学”运动的开展如火如荼,是时人人都以言“新”为荣。大量的专门史从传统史学统揽一切的局面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食货、法律、文学等各学科也渐入史学的藩篱,中国法律史学就是其中之一。在进入清华园之前,杨鸿烈学术研究的最大特点便是亦步亦趋地紧密追随胡适,他把胡适当作自己的偶像,此时他的学术研究也大多都是胡适“文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报道数量、报道篇幅、报道议题、报道态度、报道来源、报道框架、报道形式等七个方面,对民进党二次执政以来《联合报》《中国时报》《自由时报》关于全国“两会”的新闻报道进行量化分析,旨在揭示台湾三大报关于全国“两会”的报道概况,探讨台湾地区媒体建构了怎样的大陆政治形象,进而探析其背后的影响因素,为改善对台传播策略提供启示。研究发现,在报道数量方面,除2018年报道数量明显偏高外,
金元时期是孔氏家族发展的特殊阶段。自孔端友南渡后,孔氏家族分裂为南北二宗。曲阜孔氏处于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家族内部因衍圣公袭爵问题频繁出现争斗。在这样的背景下,孔氏子女的婚姻与社交网络表现出时代性特征。婚姻方面,孔氏子女的婚配对象以汉人为主,亦存在与少数民族的通婚。金元易代之际,曲阜孔氏出现了多个与武人通婚的案例。与武人家族的通婚使得孔氏家族得以在战乱中维持了儒学高门的社会地位。此外,孔氏子女的婚
《女子月刊》(1933-1937)是一份主要由女性负责和参与的期刊,其中刊载了大量女性编辑、作者、读者的通信和自白文章,比较真实地反映了 1930年代知识女性们的所思所想,为发现近代女性的主体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样本。本文试图通过《女子月刊》来探讨1930年代知识女性基于“新女性形象”的社会身份认同,以及她们在这一过程中经历的情感体验。在近代中国复杂多元的“新女性”形象中,《女子月刊》的参与者们
目前,有关“套路贷”行为的案件于实践中频繁出现,伴随其发生频率的增高,与此有关的案件法律适用问题则出现众多歧义。自办理“套路贷”案件的第一份全国性的指导意见颁布以来,各地市纷纷出台相应的规范以期对“套路贷”行为得以有效规制,但涉案行为杂糅民事案件与刑事案件的复杂性使法律规范对“套路贷”的规制和引导更为艰难。面对这一难题,既要利用《刑法》予以预防,也要完备相应配套的法律制度遏止其发展态势。本文开篇引
伪基站相关犯罪,在实务中主要包括三大类,即生产、销售伪基站设备类犯罪、使用伪基站群发短信类犯罪和使用伪基站“嗅探”手机短信类犯罪。在无线电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伪基站相关犯罪也呈现出增长态势,尤其是近年来,智能手机带来了无线电通讯领域的深刻变革,使得伪基站相关犯罪的法益侵害性越来越得以显现。虽然伪基站相关犯罪案件激增,但司法实践中对此类案件的处理并不完善,同一行为定性标准不统一、罪名认定不一致,
在5ka B.P.前后,中国气候进入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温暖湿润期,这种气候条件有利于东部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海岱地区以及环太湖地区的遗址数量和规模在此时迅速增加,出现了诸如良渚遗址,两城镇遗址等大型中心聚落。到了4.3—4ka B.P.左右,随着气候突变期的到来,海岱地区的龙山文化,环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龙山文化创造出顶峰时期,最后转为岳石文化;良渚文化逐渐衰败,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