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乃百业之母。形成和发展特色农业,乃解决“三农”问题必由之路。所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反复多次提出了构建特色现代农业体系的战略目标。当前,全国各地掀起了探索、研究特色农业发展理论和实践的热潮。在特色农业发展所依赖的自然禀赋方面,高州市拥有水、土、光、热以及区位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潜力巨大。经过多年的不懈奋斗,高州市特色农业尤其是特色果业取得一定成就,从中积累了一系列值得推广的经验。这使该市成为全国知名的“水果之乡”、农业大市。特色果业产值约占种植业总产值的53%,约占农业总产值32%。2016年,全市特色果业种植总面积达131万亩,总产量达88万吨,总产值达34.02亿元。现阶段,尽管高州市特色现代农业体系初具雏形,但是,在特色农业产业链上的两头和中间环节,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致使高州市特色农业从总体上呈现出“大而不强”的特点。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农业由“供给驱动发展”向“需求驱动发展”转型的新常态下,高州市如何推动特色农业克服“大而不强”的问题,调整优化特色农产品供给侧结构,在提质增效的基础上推进新时期精准扶贫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以高州市特色农业为题开展研究。在总结一些专家、学者对特色农业的研究成果和一些国家、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农业推广等相关专业的学科理论,采用文献研究、学科交叉研究、规范分析、实地调研等方法,就特色农业这一课题进行探讨。目前,高州市在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环节存在“初”、“粗”、“弱”问题和科技供给不足问题,其主要原因包括农产品加工企业未能发挥带动作用、特色农业组织化程度偏低、市场体系发育不全、农业人才缺乏以及农技推广工作陷入困境等方面。有必要实施“依托科技推广,提高产品质量,稳定种植面积,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市场体系”的战略,加强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宏观调控,推行特色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扶植一批农业企业,培育特色农产品市场,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机制,落实农业人才全免费培养政策,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两者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