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政策过程而言,一个政策是否成功,政策执行起着枢纽性的作用;与此同时怎样才能解读政策执行中的“黑箱”部分,成了20世纪70年代之后西方政策科学家们研究的兴趣所在。传统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研究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政策执行主体的多元化以及政策执行环境的瞬息万变。政策网络的途径作为一种基于过程的分析范式,通过强调政策执行中的资源依赖程度、网络结构、多元行动者在政策执行中的相互影响以及对执行环境的关注,从政策执行过程的表述上以及执行结果的动态预测上超越了传统的政策执行研究方式。省级政府作为中国五级政府中唯一一个同时拥有明显的执行职能和决策职能的政府,其在中央政策地方化上起着方向性的作用,并对中央政策的贯彻落实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而研究中国省级政府政策执行的网络化分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选用了政策网络的中观视角对中国省级政府政策执行进行了解释和分析。文章首先梳理了政策执行中政策网络的发现,并界定了二者的概念点明了两者的关系,然后归纳出了中国省级政府政策执行的特点,并由此提出了以政策网络途径分析中国省级政府政策执行的必要性。其次,通过对中国省级政府政策执行中政策网络的构成要素、网络类型及特点的阐述,构建出了中国省级政府政策执行中政策网络的一般性分析框架,并阐明了使用此框架的意义。然后,主要从政策执行中政策网络的形成、政策执行重心的变迁和政策网络的再形成三个阶段对中国省级政策执行的框架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最后,以吉林省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实施为个案运用政策网络的分析框架分析其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验证上述分析框架的可用性,为其他学者运用此框架进行分析提供相关的分析案例。通过中国省级政府政策执行的网络化分析我们发现政策网络中的多元行动者、政策网络结构和政策网络环境对政策执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并且政策执行结果不仅受到政策网络的影响,它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省级政府政策执行中的政策网络会影响着政策执行的阶段性后果,而这个阶段性后果又会导致中央政府对政策执行重心的调整,政策执行重心的调整又会使得省级政府政策执行中的政策网络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再次影响了政策执行的结果。这种动态循环的过程不仅可以解释中国省级政府政策执行中的偏差,也可以解释中央政策调整的原因,同时也可以通过完善中国省级政府政策执行中的政策网络来提升省级政府的政策执行力,进而更好的达到维护地方利益与贯彻中央政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