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衢盆地土壤中硒的富集机理及其生物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uth_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硒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人体抗衰老、增强免疫力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我国作为一个缺硒国家,富硒土壤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但对于我国一些富硒土壤区的土壤硒富集特征及有效硒的影响因素、微生物对土壤有效硒的作用机理还有待查明。这些研究不足影响了我们对硒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及其健康效应的认知。本文以典型优质富硒土壤区的金衢盆地为例,采用生态地球化学和地质微生物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土壤环境中硒的分布规律和主要来源,研究了影响硒生物有效性的关键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以及土著微生物对土壤有效硒的作用,以期为富硒土壤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成果如下:1.金衢盆地土壤硒空间分布不均,受多重因素影响。盆地内土壤硒整体呈现西高东低及表层富集的特点,形成以蒋堂富硒区为代表的3处优质富硒土壤区(硒平均含量超过0.42 mg/kg)。成土母质是影响土壤硒分布的主控因素,p H值、有机质、土壤质地等理化性质及土壤元素组成是影响硒分布的重要因素。红壤和红壤发育水稻土中硒含量较高(均值为0.39 mg/kg),有机质、粘粒含量高以及偏酸性土壤中硒含量相对较高,同时受Mo、Cu、N、S、As、K、Mn、Fe等多种元素的交互影响。2.金衢盆地土壤硒受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作用,来源具有多元性,有原生地质作用、成土沉积过程和外源输入三方面来源。富硒的成土母质是土壤硒的主要来源,中更新世红土风化物是典型富硒区的母质主体,其形成土壤中硒平均可达0.34~0.38 mg/kg。表生地球化学作用下,不同成土过程是导致土壤硒含量分异的关键,推测脱硅富铝化过程是红壤富硒的主导因素,而紫色土的淋溶脱钙、水稻土耕作熟化过程对硒的迁移富集有一定影响。网纹红土的形成过程是形成富硒土壤的关键因素,铁氧化物的交替氧化还原作用致使硒逐渐富集于基质,并在土壤剖面总体呈现向深部增加的趋势。大气沉降、农田灌溉等外源输入对土壤硒的影响较小,贡献率仅占4.3%~15.2%。3.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壤硒生物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土壤含水率、p H值、氧化还原电位(ORP)、有机碳(TOC)、可溶性铁和NH4+是控制土壤有效硒含量以及富硒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关键环境因子,而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土壤地球化学参数的差异,进而影响了土壤中硒的生物有效性。旱地土壤好氧-厌氧交替的耕作方式为兼性厌氧富硒菌群提供了良好的富硒条件,旱地土壤中与硒转化、铁还原、反硝化、有机质降解等相关的Pseudomonas、Shewanella、Bacillus、Rhizobium、Burkholderia、Dyella和Comamonas等优势菌群是影响土壤有效硒含量的重要菌群。4.微生物强化可显著提高土壤硒的生物有效性。本研究在金衢盆地典型富硒土壤中分离获得6株亚硒酸盐还原菌和4株硒酸盐还原菌,首次发现了Chitinophaga菌属的亚硒酸盐还原功能。筛选出的亚硒酸盐还原菌均具较强的亚硒酸盐还原能力,能在84 h内将初始浓度为20 mg/L或90 mg/L的亚硒酸盐还原19.7%~44.4%,其还原产物为纳米硒(Se NPs)。亚硒酸盐还原菌Chitinophaga sp.和Comamonas testosteroni均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效硒含量和水稻植株硒含量,水稻植株硒含量分别增加了47%和92%。筛选出的硒酸盐还原菌能在48 h内将初始浓度为75 mg/L的硒酸盐还原17.9%~44.6%,并大幅提高土壤水溶态和离子交换态硒浓度及植株对硒的利用能力,硒酸盐还原菌Bacillus pseudomycoides和Brevibacillus fluminis使水稻植株硒含量分别增加130%和33%。
其他文献
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资金投入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处于当前的数字化环境中,海上风力发电与海洋油气之间具有更加紧密的关系,而且在未来,边际油田会更加受到关注。从当前的中国海洋油气发展情况来看,迎来机遇的同时,还需要针对油气开发方向进行调整,投入到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工作中,对于优质资源进行挖掘并合理利用。中国要在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将科学有效的战略制定出来,使得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能力有所提
自2013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以来,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共设立了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贸试验区的大范围设立,不仅有利于国内加快形成全面开放的经济格局、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推动全方位、多层次以及多元化开放格局的形成,还有助于提高地区对国家全面发展战略的服务能力,譬如,长三角地区实现自贸试验区全覆盖将有利于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但自贸区的建立是否真正对所有省市的经济增长都产生
制冷设备的管道在受到压缩机激励时普遍会产生强烈的振动,不仅容易将振动传递至设备表面而产生噪声,而且增加了管道断裂的风险。目前普遍的解决方法是更改管道结构,避免共振的发生,但此方法耗费资源多,整改周期长。针对制冷设备出现的管道振动过大的问题,建立了一种安装在管道上的调频动力减振器的有限元模型,并利用仿真方法研究其减振效果。结果表明:设计的动力减振器能够在目标减振频率处对管道进行有效减振,为解决类似管
铜及铜合金作为基础导电材料,广泛用于电气、电子、通信、轨交、航空航天等各个方面。本文介绍了铜及铜合金在导体方面的应用。重点介绍了铜及铜合金生产工艺,包括用量最大的杆材、板带材、排材生产工艺,铜合金用量大的接触网线、引线框架铜合金、铜银合金、粉未冶金法铜合金等生产工艺。提出了铜导体材料及设备创新的方向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导体铜及铜合金最新的开发进展,对相关生产和使用者有指导和参考作用(引用文献25篇
学位
髌股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膝关节病症之一,本文基于筋束骨理念,分析筋、骨含义及两者关系,从筋的角度解释髌股关节炎及疼痛发生的病因,“膝为筋之府”,筋在髌股关节炎的发病、治疗等方面起着主导作用。筋束骨理论是中医认识和治疗骨关节病的重要指导思想,筋有运动关节、维持关节稳定的作用,通过对筋束骨理论及筋与髌股关节炎关系的分析,探讨理筋动髌手法治疗髌股关节炎的内在机制。通过手法对筋进行干预,可以达到治疗髌股关节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带领全体中国人民进行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腾飞与成就,创造了工业发展中的“中国奇迹”。降低生产成本,实现高效节能成为当代工业发展追求的目标。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铜及其合金材料成为了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我国对铜产品需求量的急速增长,由此造成了铜熔炼在工业生产中的能源消耗迅速增长。电解工艺作为铜熔炼过程中的一个
目的初步构建我国城市社区重大传染病疫情协同防控评价指标体系。方法以预防(prevention)、准备(preparation)、应对(response)和恢复(recovery)(PPRR)风险管理模型为依据、世界卫生组织2019《卫生突发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框架》为参考,检索2003—至今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体系相关文献,通过课题组讨论、文本聚类和内容分析法对文献进行评阅,初步形成评价指标体系。结果
微量硒是人体必需的元素,对增强免疫和预防疾病较好的作用。目前,补硒的方式在人体内利用率低,且有副作用。微生物纳米硒是新型补硒剂的热点,具有安全性高、生物活性强、转化吸收效率高。因此利用微生物还原得到的纳米硒作为一种营养肥料探究对植物营养元素影响为纳米硒在富硒植物研究应用方面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从富硒土壤中筛选得到具有还原亚硒酸钠的菌株,并对该菌的培养条件初步探索,利用该菌还原亚硒酸钠获得到纳米硒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是许多重要酶的活性中心,人体硒缺乏可能会引起多种疾病的产生。自然界中,硒元素主要以亚硒酸盐(Se4+)、硒酸盐(Se6+)的形式存在,无机硒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难以被人体吸收,安全剂量范围较窄,利用微生物制备的纳米硒和有机硒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较低的毒性,易于吸收,安全、高效、环保等优势。目前,利用微生物转化无机硒制备的纳米硒和有机硒的应用越来越广。文章主要综述了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