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电针治疗慢性颈痛,观察同节段内近端与远端不同穴位在伤害与非伤害性刺激作用下对治疗慢性颈痛的镇痛效果,并将上述的各种效果间差异进行比较,从而探讨针刺镇痛的神经节段内机制并指导临床“循经取穴”或为“远近配穴”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广东省中医院伦理委员会伦理批准,招募对象为广州市各大高校学生及广东省中医院针灸门诊的慢性颈痛志愿者,采用临床随机对照方法,将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70例分别分配到外关、后溪非伤害性刺激组,外关、后溪伤害性刺激组,百劳、肩中俞非伤害性刺激组,百劳、肩中俞伤害性刺激组,共四组。每组每次治疗前后均采用痛阈测定仪EP601C以测试疼痛阈值3次,取平均值并记录,依据痛阈予以伤害或非伤害性电针(韩式200E)刺激,疏密波,留针30分钟,共10次,观察一个疗程。并每次记录受试者治疗前后的痛阈及VAS变化,在初诊、第五次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行NPQ、McGill、SF36评分。成果:本试验共纳入70人,年龄在18-60岁之间,病程在3个月至20年。患者基线特征的可比性分析中,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经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间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1组(外关、后溪弱刺激组)、2组(外关、后溪强刺激组)、3组(百劳、肩中俞弱刺激组)、4组(百劳、肩中俞强刺激组),在治疗前后,各组颈痛症状均得到改善,各组的NPQ、McGill以及VAS评分在治疗前后的组内评分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治疗后的各组组间的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四组痛阈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四组的SF-36量表的组间、组内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伤害与非伤害性电针刺激同节段近端和远端穴位,对慢性颈痛均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但部位间效果无差异,伤害与非伤害刺激效果间无差异。因此,为局部选穴“以痛为腧”,远端选穴“循经取穴”提供临床以及客观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