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质公园计划萌芽于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简称UNESCO)的《地球记忆权利的国际宣言》,21世纪初UNESCO正式启动和推进“世界地质公园计划”实施,截至2015年12月,全球共有120家世界地质公园。我国于2000年开始正式建立地质公园,现拥有241家国家地质公园,33家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是全球拥有世界地质公园数量最多的国家,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计划建设和全人类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我国地质公园建设的不断发展,地质公园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目的地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许多地方为了发展旅游经济,片面追求旅游收入的增长,借用地质公园这块金字招牌大力开发地质遗迹资源和旅游产品,大肆招揽游客,陷入了“重开发、轻保护”、“重创收、轻科普”的怪圈,导致地质公园出现定位模糊、特色不鲜明、地质遗迹保护不力、地学科普浮于形式等许多问题,背离地质公园建设初衷,阻碍了地质公园的健康发展。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旅游需求快速增长,旅游市场空前繁荣,旅游行业竞争日益复杂激烈。旅游业竞争力问题一直广受关注,长期以来,国内外关于旅游竞争力问题的探讨有增无减,旅游竞争力理论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完善。与国家、区域、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热度相比,关于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景区竞争力的研究相对不足,对地质公园竞争力的研究则更加稀少。地质公园的自身特色何在,核心竞争力与吸引力是什么,怎么发现和挖掘自身的特色与核心竞争力,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培育和打造核心竞争力、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地质公园建设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国外地质公园的研究主要围绕地质公园与社区参与、地质公园与地质旅游、地质公园与科学环境教育、地质公园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等相互关系展开,突出地质公园在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方面的意义;国内关于地质公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地质遗迹资源、地质公园建设管理、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地质公园影响和效益研究等方面。通过对旅游竞争力、地质公园相关文献的综述研究发现,关于旅游业竞争力的研究比较多,对地质公园竞争力的研究非常少,国内外关于地质公园竞争力的相关理论体系尚未构建,从价值链的视角对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微乎其微。价值链理论由竞争力之父迈克尔.波特提出,它是分析企业竞争力的有效工具,通过解构企业生产运营各个环节,从中发现企业价值活动中的核心优势和薄弱环节。从价值链视角对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展开研究,在丰富地质公园理论和指导地质公园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地质公园为研究对象,将价值链理论用于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研究,采用比较研究、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通过梳理融合价值链、核心竞争力相关理论,在分析地质公园价值链活动基础上,建立地质公园价值链模型,探讨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构建价值链视角下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探讨价值链视角下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模式,以湖北黄冈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对其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育路径进行了实证研究,为研究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问题提供了新思路。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系统回顾和梳理价值链、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旅游竞争力理论,对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划分我国地质公园建设历程为探索期、起步期和发展期,目前我国地质公园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初期;我国地质公园竞争力的主要优势条件包括:幅员辽阔、地质遗迹资源种类丰富、科研和开发价值大、国家重视和政策支持、优良的旅游市场基础、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等;主要的问题和障碍有: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竞争激烈复杂、区域发展不平衡、媒体关注度低、民众认知模糊、管理条例法规缺失等。2、通过比较不同行业价值链差异,根据地质公园特点,构建了适合地质公园价值链结构模型,基本价值活动分别为公园规划管理、地质遗迹保护、地学旅游开发、地学科普教育、公园宣传推广交流,辅助价值活动为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与研发、公园创新活动和资金管理等,主要价值目标为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在分析研究波特竞争力钻石模型、旅游地竞争力C-R模型、D-K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对地质公园价值链结构模型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核心资源要素、公园管理能力要素、资源管理能力要素及公园保障能力要素,并对四大因素的特点、内涵及影响程度进行了详细描述。4、在对地质公园价值链及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基础上,综合国家地质公园申报验收标准、世界地质公园自评估和中评估相关指标,构建了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以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评价为目标层,以资源禀赋竞争力、资源管理能力、公园管理能力等3项核心能力为准则层,以区位条件、地质遗迹资源、地质遗迹保护、地学旅游开发、地学科普教育、营销推广能力、科技研发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能力等8项能力作为指标层,进一步筛选确定出与客源地主要距离、人均GDP、公路覆盖密度等33项评价方案层。5、根据评价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和数据特征,构建了经典模糊C-均值聚类(FCM)评价模型和模糊分层积分评价模型,对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值法分别确定各级指标权重。以湖北黄冈大别山、北京房山、内蒙古克什克腾、黑龙江镜泊湖、福建宁德等12家地质公园作为比较实证评价样本,运用两种评价模型分别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得出湖北黄冈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偏弱,资源禀赋竞争力较强,资源管理和公园管理能力较差,其中地学科普能力和公园营销推广能力相对最弱,其他各项指标也需要进行系统全面的提升和改进。6、根据地质公园发展特征,结合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以及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地质公园在探查期、起步期、发展期、巩固期、停滞期和衰退期等不同阶段应采取的动态培育策略。并根据扬长补短和木桶原理,提出从地质资源监护、地质旅游开发、公园营销推广、公园研发创新四个方面进行系统培育,形成有机循环的核心竞争力培育体系。7、以湖北黄冈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对公园游客进行问卷调查,从游客旅游期望和体验视角,进一步分析了公园核心竞争力状况。调查发现,游客对大别山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景观、生态环境、水体景观等自然景观资源评价较高,评价较高的还有公园的安全保障、配套服务、导游讲解等方面,在交通便利性、环境卫生、旅游费用、地质解说、互动体验、博物馆建设、公园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评价较弱,需要重点加强改进。8、综合湖北黄冈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比较评价结果、游客旅游期望和旅游体验的调查评价结果,结合地质遗迹特点及公园发展实际,总结出公园目前核心竞争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地质遗迹保育不够、旅游产品过于单一、地学科普水平低、营销宣传力度不够、公园管理体制不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信息化建设较弱和创新不足等,并分别从地质遗迹监护、地质旅游开发、地质公园营销和管理创新四个层面提出公园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策略。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将价值链理论应用于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构建了适合地质公园的价值链模型,以该模型为基础建立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从动态和静态两层面探讨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培育模式。研究首次将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及培育模式应用于具体案例分析,分别通过比较实证对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进行检验,并从游客视角对实证对象进一步评价分析,得到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本文研究技术路线、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地质公园相关理论研究,同时对地质公园建设管理的实践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