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所承受的各方面的压力与日俱增,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对自身进行重大变革。因此,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进行创新,而在于如何成功的进行创新。与发达国家相比,企业创新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的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还没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创新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发达国家要小得多,企业作为经济基本单位在全社会创新活动中的地位也有待加强。改善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活动,以有效的创新来增强自身竞争力,使创新成为企业微观发展和国家宏观经济进步的主导因素,是我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的一项急迫而重要的任务。如何使得企业的创新活动最有效,企业规模异质性在企业创新活动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不同规模的企业应通过改善哪些方面的工作以保持并加强自己在创新活动中的优势,这些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制造业不仅是一国竞争战略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且是世界范围内十分重要的竞争优势源。制造业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鉴别国家是否发达的重要因素。选择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的另一个原因是,制造业企业更趋向于产品或工艺的自主研发创新,且创新活动往往围绕自主研发或专利研究展开。相对的,其他产业的企业可能很少组织正式的研发活动,而将重点放在关注企业环境的活动上。目前已有的企业规模对企业创新能力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基本包括了三种观点。即大规模企业的创新能力更强、小规模企业的创新能力更强、企业规模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呈“倒U”型。现有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多是用静态模型来验证该作用机制是不准确的;绝大多数研究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研究也是以西方国家为背景的,所研究的国家产权制度明晰、市场经济制度也是成熟的,我国的研究者往往把制度因素忽视了;目前的研究只是局限于企业的规模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的相关关系,没有论证出企业规模是通过哪些因素作用于企业创新的。本文以2003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十年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告招股说明书的制造业公司为样本,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以企业拥有的专利数量作为企业创新能力的表征变量,从企业研发费用投入、研发人员投入、企业市场占有率、利润总额、研发投入持续性和企业内部制度等角度分析了企业规模是如何影响企业创新活动运行的,并在绘制了企业创新体系运行因果关系图的基础上,运用表征变量在单参数调整下的变化状态分析,讨论了不同变量对企业创新体系运行的不同作用,最终得到如下结论:企业规模越大越能保证持续有效的研发资金和人员的投入,越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大规模企业能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两权分配制度、激励机制,这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大规模企业有利于实现研发的持续性投入,且持续性的研发投入随着时间推移,产生的影响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有效;企业规模不断增大,企业追求的是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提高,而较高的市场份额会降低企业的创新能力。继而文章提出了五项政策建议:大企业在不削减研发费用的前提下加强与高校合作;小企业可借助企业孵化器的力量推动企业创新;正确看待市场份额,市场份额较大时经营者更应保持创新意识;完善创新战略,建设学习型组织;合理利用金融市场和集聚效应推动企业创新。本文最后一部分是研究的局限与展望——利用企业研发投入作为自变量,虽然数据容易获得,但没有创新项目的细节内容,难以进行详细分析,而且会遗漏研发之外的创新行为;利用企业拥有的国家专利数作为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局限在于,企业的创新成果并非都申请了专利;与企业创新活动相关的人员投入不仅仅是研发人员投入,还应该包括多种角色的投入,本文没有全面展开分析、论证。希望在以后的相关研究中,能引入更多能量化的变量,引入的变量涉及的方面越广越合理,对企业以后创新战略的制定则越有参考价值;在分析、论证企业研发人员投入时,应该把在创新活动中担任关键角色的几种人员投入也加入到论证范围中;可以根据我国制造业的现实情况分行业仔细分析、大胆预测,在我国市场中,每个行业的规模经济极限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