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地方政府公共决策回应机制进行了研究。当前我国已步入“两化叠加”转型关键期和政治体制改革深水区,面对新旧矛盾的“井喷式发展”、民众需求的“爆满式增长”及强烈的权利和利益诉求,日趋突显当前地方政府公共决策回应水平的局限性。唯有建构一个科学有效的地方政府公共决策回应机制提高地方政府的整体回应能力,才能切实提高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推动地方政府真正地向服务型政府模式转变。这是当前实现我国公共行政民主化的基本前提与核心内容,也是实现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诉求,对于我国地方政府转型改革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此背景下,立足与民众关系最为紧密的地方政府,以政治系统理论和服务型政府理论为依托,具体阐释地方政府公共决策回应机制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并从发展历程、发展环境变化、取得的显著进步和当前的现实困境方面进行深入剖析,进一步界定其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建构的重要意义。同时,选取近年来T市“小升初”新政这一典型案例作为地方政府公共决策回应机制运行的关注点,通过点、线、面的关联性和调研数据的定量分析,发现地方政府部门在公共决策回应机制各个环节上仍然存在着政府回应能动性不强、沟通反馈机制不畅、信息公开透明有限、效率及有效性不高、监督评估失衡及责任追究失效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地方政府权威及其公信力,制约着服务型责任政府发展目标的实现。为此,应当不断改造、革新现行的地方政府公共决策回应模式,重新定位和塑造公共决策回应流程,保障其内在运行机理的畅通、高效。可通过强化地方政府公共决策回应能动性及其制度化、渠道化、效能化建设来优化公共决策回应前期准备工作;健全决策公示程序、意见收集程序、对话沟通程序、回馈答复程序来优化公共决策回应中期程序设计;落实监督反馈机制、绩效评估机制、责任追究机制来优化公共决策回应后期监控机制。期望以三个维度的每个环节为支点,发挥联动协同效应,形成回应链条合力,不断提升地方政府公共决策回应机制的整体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