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是一组病因未明、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常见的精神障碍。既往的研究表明,SZ患者社会功能常常受到损害,且与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联。抗精神病药物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心理治疗、家庭教育等多种社会心理干预方法的整合治疗,与单独药物治疗SZ患者相比,能明显提高SZ患者的个人社会功能。但是,除了治疗方法(整合治疗或单独药物治疗)对个人社会功能的影响,治疗结果的改善(例如,自知力和精神症状)也可能相互作用,并调节治疗方法对个人社会功能的影响。然而,自知力对个人社会功能的间接调节途径仍然不清楚。另一方面,职业状态(工作或未工作)能够客观反映个人社会功能的高低,职业康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治疗的最终目标之一,职业康复能够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提升自尊以及提高长期治疗的疗效。以往的研究发现患者的工作经验、教育水平、临床特征包括病程、症状的严重程度、首次发病年龄等都是预测患者职业状况的影响因素,但既往的研究尚未涉及对各治疗阶段的职业状况预测作系统的研究。 研究目的: 本研究拟采用卡方自动交互检测(Chi-squared Automatic Interaction Detector,CHAID)的方法,在一年期随访中对同一批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整合治疗或单独药物治疗)在不同治疗阶段的工作状况建立预测和分类模型,以探讨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各治疗阶段工作状况的预测因素。并通过三个维度(药物态度、精神症状和处理速度)的调节途径上探讨自知力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人社会功能的影响。 研究方法: 在2012年至2015年间,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住院部纳入170名精神分裂症(DSM-IV标准)患者,并随机分为整合治疗组和单独药物治疗组。分别在基线、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评估工作状况、人口学、精神病理学、个人社会功能、药物依从性、自知力;观察指标包括阴性与阳性症状评定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药物态度量表(Drug Attitude Inventory,DAI),自知力问卷(Self-awareness inventor,SAI)和个人与社会功能量表(Personal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PSP)。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1.对基线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卡方检验。2.对两组之间的随访结果随着时间的变化采用混合模型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3.对基线数据和基线到12个月随访之间的量表评分变化进行多重中介效应分析。4.每个时间点,本研究以工作状态为因变量,以治疗方法、PANSS总分、PSP总分,SAI总分、SES分数、首次发病年龄、病程、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和性别作为自变量,采用卡方自动交互检测法,建立预测与分类模型,检验可区分患者工作状态(在工作或未工作)的自变量组合和节点。 研究结果: 1.对于接受单独药物治疗的患者,自知力对改善个人社会功能的影响仅仅是由精神病症状来介导;对于接受整合治疗的患者,自知力对改善个人社会功能的效果是通过精神症状和药物态度各自独立介导的。 2.在基线期,首次发病年龄作为预测患者是否工作的指标,划分节点为25岁,模型正确估计了患者总数的67.6%。随访三个月时,自知力水平作为预测指标,划分节点为6分以下、6-13分、13分以上,模型正确估计了患者总数的73.4%;自知力分数为6-13分,接受整合治疗可预测74.1%的患者有工作;自知力大于13分,受教育年限大于9年时,可预测82.6%的患者有工作。随访6个月和12个月时,个人社会功能分别大于70或72分,病程或受教育年限是预测工作状况的主要指标,模型总体预测准确率分别为74.8%和73.7%。 研究结论: 1.对于接受单独药物患者,精神症状是自知力对个人社会功能影响的中介调节因素;对于接受整合治疗患者,精神症状和药物态度是自知力对个人社会功能影响的中介调节因素。 2.分类树模型适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工作状态的分类预测分析。 3.基线时,首次发病年龄是预测患者是否工作的主要指标;随访3个月时,自知力水平、是否接受综合治疗和受教育年限是预测工作状态的指标;随访6个月和12个月时,个人和社会功能、病程和受教育年限是预测工作状况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