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QT间期为心电图上从QRS波起始至T波结束的一段时间,为心室肌除极和复极的全过程,全身麻醉围拔管期患者如存在影响QT间期的危险因素,可大大增加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 de pointes, TDP)的可能性,现已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右美托咪定对全身麻醉围拔管期间QT间期延长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本临床研究全身麻醉拔管前10min给右美托咪定对心电图QT间期的影响,观察期间血流动力学、不良反应及血清电解质变化情况,为其临床用药提供依据。研究对象选择拟在全身麻醉下行上腹部手术的男性患者80例,ASAT-11级,年龄18-65岁,体重57.9±7.7kg,随机分为生理盐水(A组)和右美托咪定0.4μg·kg-1h (B组),每组40例。麻醉诱导:所有患者于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 Olmg·kg-1,入手术室后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液lOmL·kg-1h-1,补充术前禁食水损失量。右颈内静脉穿刺置深静脉导管。采用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五导联心电图、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02)、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呼吸频率(RR)。麻醉诱导:静脉推注芬太尼2μg·kg-1、咪达唑仑0.02mg·kg-1、丙泊酚2mg·kg-1和维库溴铵O.lmg·kg-1,行气管插管。完成后连接麻醉机,机控呼吸,麻醉机设置:潮气量(VT)8~lOmL·kg-1呼吸频率(RR)12-15次·min-1,吸呼气比(I:E)为1:2,维持气道压(Paw)<20cmH2O和呼气末C02分压(PetC02)35~45mmHg,术中血压维持在基础值20%以内波动。麻醉维持:静脉靶控泵输注瑞芬太尼0.2g·mg-1min-1和丙泊酚0.05mg·kg-1min-1,术中定时追加肌松药,维持肌松,手术结束30min内不能追加肌松药。术中未使用止吐药,手术结束后不给拮抗药以排除药物干扰。手术结束前10min停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静脉推注泵分别静脉推注生理盐水(A组)和右美托咪定O.4μg·kg-1h-1(B组),两组均在10min内推注完毕。观察项目及指标:①病人的一般状况;②病人入室时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频率、无创血压(SBP和DBP)、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③给与右美托咪定与生理盐水前(T1)、给药后lmin(T2)、拔管后lmin(T3)、拔管后5min(T4)和10min(T5)各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包括QT间期、HR、MAP;④拔管期间的不良反应;⑤血清电解质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手术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的变化:两组给予生理盐水或右美托咪定即刻(T1)与给药后1min(T2)相比,两组均无明显变化。组内比较:A组T3-T5与T1相比QT间期明显延长,B组各时段QT间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A组在拔管后lmin (T3)、5min(T4)、10min(T5)与B组相比显著延长(P<0.05)。②HR和MAP的变化:两组患者给药前(T1)与给药后lmin(T2)的生命体征MAP、HR比较,组内、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组间比较:A组在拔管后lmin (T3)、5min(T4)、l0min (T5)与B组相比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A组T1与T3-T5比较波动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各时段比较变化幅度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血清电解质变化:两组患者在拔管过程中钾离子浓度和钙离子浓度均在正常范围内,变化无统计学意义。④围拔管期不良反应比较:右美托咪定组拔管期躁动与疼痛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呛咳、寒战发生的发生例数也减少。经分析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①全身麻醉拔管前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0.4μg·kg-1h-1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并发症少,不影响麻醉恢复时间,更适合在拔管期应用;②全身麻醉拔管前10min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0.4μg·kg-1h-1可以有效抑制气管拔管诱发的QT间期延长;③右美托咪定抑制全身麻醉围拔管期QT间期延长与血清电解质的浓度无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