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荧光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纳米酶的抗菌应用

来源 :彭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zy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荧光生物传感器因其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和操作简单便捷等优点,已在生物小分子、金属离子、生物酶活性以及癌症标记物的分析检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纳米模拟酶概念的提出,纳米酶因其可模仿天然酶的催化功能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生物传感及纳米诊疗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目前的文献报道,基于纳米酶构筑的传感器主要集中在利用其催化底物(如:OPD、TMB、ABTS)显色,实现待测物定量检测的应用中,且大多以单信号输出为主,对目标物的检测灵敏度较低。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围绕构建新型荧光传感器(单信号和双信号输出模式)、拓展具有酶活性的纳米材料的生物应用为出发点展开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简单的一步水热合成法制备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氮化硼量子点(BN QDs),基于谷胱甘肽(GSH)调控二氧化锰纳米片(MnO2NS)对BNQDs的荧光内滤效应,设计了“turn off-on”模式的生物传感器。MnO2NS极强的光吸收能力可有效地淬灭BN QDs的荧光,而GSH的引入使MnO2分解为Mn2+可以恢复体系荧光,并且恢复的荧光依赖于GSH的浓度。在最佳条件下,该传感平台对GSH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5μM~250μM,检测限为160nM。并在人体血浆样品中具有很好的选择性,验证了该系统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2.利用二维锰-铁层状双氢氧化物(Mn-Fe LDH)的信号放大以及催化功能构筑了基于抗坏血酸(AA)的比率型荧光传感器。一方面,Mn-Fe LDH模拟氧化酶的功能,催化邻苯二胺(OPD)氧化成OPDox,OPDox在565nm处产生发射荧光。另一方面,Mn-Fe LDH作为能够高效催化AA与OPD的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可以生成3-(1,2-二羟基乙基)呋喃[3,4-b]喹唑啉-1(3H)-1(N-杂环化合物),在425nm处出现最大发射峰(放大倍数约6倍)。Mn-Fe LDH纳米片的存在不仅导致了 N-杂环化合物在425 nm处的发射增强,并且基于AA的刻蚀会导致565 nm处的荧光减弱,依据425 nm和565 nm处的荧光响应,构建比率型荧光传感平台(△F425nm/ΔF565nm)用于检测AA。同时,根据在碱性磷酸酶(ALP)水解底物L-抗坏血酸-2-磷酸三钠盐(AAP)生成AA,设计比率平台来检测ALP的活性,检测限低至0.16mU mL-1。与传统引入两种荧光探针的比率传感平台不同,该体系是基于原位产生荧光信号,无需引入额外的发光探针,大大简化实验流程,在生物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3.采用“点石成金”策略,通过Cu2+与Zr-MOF中的2,2’-联吡啶配位简单地引入催化活性位点,成功构筑基于单原子纳米酶信号放大型荧光传感器。基于电子顺磁共振和同步辐射的X射线吸收细结构光谱证明了 Zr-MOF-Cu中Cu活性位点的配位环境,制备的Zr-MOF-Cu表现出良好的催化能力,可催化AA为脱氢抗坏血酸(DHAA),并进一步引发后者与OPD的反应,产生强度增大8倍的荧光信号。基于ALP催化AAP去磷酸化生成AA,构建了定量测量AA和ALP活性的灵敏荧光体系,并以癌胚抗原作为模型进行了相关荧光酶联免疫分析测定试验,在0~100n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响应。此外,Cu活性位点的稳定负载使传感平台的稳定性高,经六个月储存没有催化活性的损失且可重复使用。4.首次揭示了 CuFe LDH具有氧化物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且可自生成H2O2。电子自旋共振光谱证实了活性氧(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以及单线态氧)的生成。不仅如此,CuFe LDH还具有氧化GSH的能力,进一步抑制了活性氧的消耗,提高其抗菌性能,达到协同治疗的效果。无需要引入额外能量,对大肠杆菌(E.coli)以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抗菌效率达99%以上,小鼠体内实验表明,MRSA感染的伤口经CuFe LDH杀菌后加速了伤口愈合。更重要的是,CuFe LDH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低毒性。该工作首次阐述了 LDH的协同抗菌机理,拓展了其在抗菌领域的应用。
其他文献
炔烃官能团广泛存在于许多天然产物、精细化学品和合成药物中,是有机合成中重要的合成中间体。炔丙基化反应是有机合成中最重要的基础反应之一,是构建碳碳键和碳杂原子键的一种有效策略。不对称催化反应具有直接高效、反应条件温和、立体选择性好、绿色合成理念的优点,在现代有机合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发展不对称催化炔丙基化反应的方法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了镍催化内炔丙基酯与氧亲核试剂和氮亲核试剂的不对称炔
书画装裱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保护书画、装饰书画的传统工艺。书画装裱工艺的产生与发展,对于保存灿烂的古代文化遗产,传播人类文明,都起了特殊的作用。上墙是书画装裱中非常关键的一项工序,它是将湿润的裱件贴在裱墙上完成干燥并达到稳定状态的操作,其看似简单却对书画装裱的质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传统装裱工艺中,上墙的经验总结虽然是被实践检验过的具有一定实用性的认识,但却缺少科学的分析和解释,上墙工序中人们对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组具有广泛抗病毒活性和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因子,根据其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序列相似性和识别的受体,哺乳动物的干扰素分为Ⅰ、Ⅱ和Ⅲ型。其中,γ干扰素是Ⅱ型干扰素的唯一成员,主要由激活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表达,在获得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Ⅰ型和Ⅲ型干扰素具有多个亚型和相似的抗病毒活性,在先天性免疫中发挥关键作用。在Ⅰ型干扰素中,研究最多的是α干扰素(IFN
随着量子信息技术近些年的迅猛发展,构建量子存储器间相互连接的大规模量子网络成为研究的热点。这一网络可以应用于量子信息中的诸多热门方向和领域,例如远距离光纤量子通讯,分布式量子计算等。构建它的基础是实现独立量子存储间的远程纠缠。但是目前,纠缠存储器相隔的最远物理距离仍处在公里量级。将存储器间纠缠的距离进一步扩展主要面临以下一些问题。首先,光子作为传输媒介,其波长要与存储器和信道,即通讯光纤,进行匹配
花岗岩是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区别于太阳系内其他行星的重要特征之一。研究花岗质岩浆作用对于理解陆壳的形成与稳定以及生命的演化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花岗岩整体显示丰富的地球化学多样性。虽然前人已经结合多学科资料评估了部分熔融、结晶分异、围岩混染等多个过程对花岗质岩浆成分的影响,但是关于花岗质岩浆的晶体-熔体分离机制、热液流体在花岗质岩浆演化和成矿稀有金属元素运移过程
南海作为特提斯与西太平洋两大全球构造域系统的共同作用区域,构造背景复杂,岩浆活动强烈,其成因及演化历史一直是地学研究的前沿热点。现有的研究表明,南海的形成不是单一动力学机制可以解释的。现有的成因机制,例如碰撞挤出模型,弧后扩张模型,古南海俯冲模型以及地幔柱模型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除此之外,对于印度-欧亚碰撞缝合线,海南地幔柱初始活动时间和空间位置分布以及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弱化物质如何向东南延伸
魏晋时期的历史,是基本上处于分裂状态的历史。历史学家普遍认为魏晋时期(220--317年)是一个分裂、混乱的历史时期。可事实上,魏晋时期虽然经历了分裂、动荡和破坏,但也是中国社会经历深刻变化的时期,中华文化由此焕发出新的生机。这显示出魏晋时期所独具的时代特点和历史特征。当时中央集权相对衰弱,地方势力(包括地方政权、军阀和强宗大族的势力)膨胀,出现了地方割据的局面。尽管曹魏是在公元220年建立的,但
氢原子转移(HAT)是指在一个动力学过程中,将一个电子和一个质子从氢供体协同转移到氢受体的过程,提供了直接生成自由基的方法。近年来,光促进氢原子转移催化已经发展成为有机合成化学中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利用清洁易得的光能活化脂肪族碳氢键并产生高活性的自由基中间体,实现廉价易得原料到复杂分子的高效转化。本论文研究了多种官能化试剂参与的基于光促进氢原子转移脂肪族碳氢键官能化反应,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我
基于电化学发光的生物标记物检测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绝大多数的检测需固定识别基团,这依赖于电极表面的层层化学修饰,不但难以重现电极的表面状态,而且在电极的制备阶段需要消耗大量时间,难以实现批量化生产和自动化检测。此外,目前大多应用集中在以两抗夹心式的标记法检测,这种方式常需要引入发光体标记的第二抗体进行孵育,这延长了检测的准备时间。因此开发一种能够快速构建的传感器势在必行。热电子诱导的阴极电化学
以往的研究关注了疏浚泥堆场扩容,但利用秸秆绳对围堰进行加固则少有论及。为了解决疏浚泥堆场长期占地问题,并合理地利用秸秆资源,本文提出将秸秆绳编织成秸秆格栅,放入围堰内用于加固围堰。为了研究秸秆绳对围堰的加筋效应,本文进行了拉伸试验和拉拔试验,分析了秸秆绳在土体中不同降解程度下的拉伸特性和界面摩擦特性;使用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模拟运算,并用Design Expert进行响应面分析,进一步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