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动互联网继承了桌面互联网开放、协作、共享的精神,即“互联”属性,又兼具移动通信网实时性、便捷性、隐私性、可标识、可定位的特点,即“移动”属性,这两种属性使得移动互联网具有无可比拟的天然优越性,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世人瞩目。但在整个产业迅速发展中,移动运营商主导的“通道+服务”模式正被以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厂商主导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应用交易平台”模式所取代,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厂商在产业链中居于核心位置。国内外学者虽然对于移动互联网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基础,但是对于占据这一个产业核心环节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相关研究工作却主要集中在技术领域,而商业类的研究涉及较少,更缺乏系统性的梳理和定量的研究。本文主要围绕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属性、价值链、竞争策略和发展策略四个方面展开。本研究具有如下三个创新点:(1)利用网络外部性理论对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属性进行了阐述和分析,进而以价值链为基础阐述了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盈利模式;(2)以双边市场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三类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竞争模型并提出其竞争策略;(3)以用户采纳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智能手机操作系统采纳模型并提出其发展策略。论文的第一部分首先围绕网络外部性及其衍生的边际收益递增和正反馈机制对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特性进行了阐述和分析。这些特性进而导致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在定价方面可以实施纵向和横向的差异化定价;在用户的保留方面可以采取加大多种类型的转移成本;而在与同类产品的竞争中可以聚焦在以专利为主的技术标准上。而后,从价值链这一角度分析得出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已经从之前单一的向手机和其他移动设备终端制造商收取软件的版税,丰富到通过拓展手机应用交易平台向手机应用开发商收取注册费,同手机应用开发商进行软件收入分成、广告费分成,同运营商实行流量收入分成等多种盈利模式。论文第二部分的研究围绕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之间的竞争展开。通过构建对开发者采用不同策略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竞争模型,论证了由于对应用开发商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导致两个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对应用开发商的吸引力不尽相同,从而两个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对应用开发者具有不同的网络外部性这一结论,并且以此分析了iOS系统和Symbian系统之间的竞争。而后,通过构建考虑了手机应用交易平台和终端硬件平台下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竞争模型论证了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作为一个系统软件,往往是完成对底层硬件的管理和对上层应用软件的支持,其竞争力强弱不单单与操作系统本身有关,还与有关其配套的平台有关,优秀的应用交易平台和终端硬件平台对于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竞争力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通过构建开放型和封闭型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竞争模型,分析得出用户给应用开发者带来的间接网络外部效应大于应用开发者带给用户的间接网络外部效应时,开放型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平台的盈利要高于封闭型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平台这一结论,反之亦然。但是与间接网络外部性无关,开放型系统的应用开发者数量将始终小于封闭型系统,而用户数量将始终大于封闭型系统。利用该模型很好的分析了Android系统和iOS系统之间的竞争。本部分最后建议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竞争策略可以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进一步鼓励第三方软件开发者;加强手机应用交易平台的创新;与性价比出众的终端设备相结合;定位于高端用户的系统选择封闭型模式较好,定位于普通用户的系统选择开放型较好。论文的第三部分研究了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发展策略。用户对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使用意向受到用户对系统的使用态度、用户对系统的感知趣味性以及系统本身的安全性的直接影响,并且受到用户对系统的感知有用性、系统的网络外部性、用户对系统的感知易用性、系统本身的系统兼容性以及用户对系统的感知成本产生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