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在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2011年国家统计局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数据显示,到2011年,农民工总量已达到2.5亿人,他们已经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等方面原因,大部分农民工进城后只能从事重体力高危的工作,大部分集中在建筑及服务业,发生工伤事故的概率较高。同时,由于缺乏相关的职业病防治意识和基本生活及安全常识,农民工群体已成为职业病高危人群。但是,农民工在遭遇工伤事故或职业病后,获得经济赔偿却显得异常艰难。本研究以城市农民工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考察现阶段农民工工伤工伤保险的供给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工伤保险权益保障的空间,从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可行性、介入的途径三个方面展开,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现阶段农民工工伤保险覆盖率及工伤事故后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比例较低。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的工伤保险条例,工伤保险属于强制保险范畴,但由于缺乏有力和有效的监督及管理,工伤保险覆盖面仍然较低。同时,现行的工伤保险政策,很难适应短期就业的农民工,他们外出务工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都没有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动关系,由于大量的农民工与雇主之间并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等书面协议,受伤农民工损失补偿很难真正实现。雇主为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的积极性不高,很少有雇主会主动为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2.农民工工伤保险的供给存在个体差异。从行业来看,在建筑业及加工制造业等高危、重体力劳动行业,农民工人数较多,相应的参保人数也较多;在技术特长层面,雇主为拥有技术特长的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的态度更为积极;在政策认知层面,农民工对工伤保险政策的认知度越高,获得工伤保险的概率越大;在权利主张层面,农民工的权利主张意识越强,雇主为其办理工伤保险的态度就比较积极,农民工获得工伤保险的概率也较高,发生工伤意外后也更容易享受到工伤保险待遇。农民工工伤保险的获得受到农民工所在行业、技术特长、政策认知程度、权利主张意识方面的影响。雇主为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的态度主要受农民工技术特长因素的影响,雇主更倾向于为有技术特长的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而农民工工伤保险的落实情况去却不受农民工所在行业、技术特长、政策认知程度、权利主张意识方面的影响。3.将农民工纳入到社会工作的服务体系中,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服务,不仅仅是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决定的,更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工伤保险权益的保障中,应建立多元化的服务网络体系,包括政府、企业、NGO等非正式组织等,从各方面层次给予农民工以支持,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及技能水平、增强工伤保险政策的认知度和维权意识、帮助他们获得更多资源和社会支持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